close

萬曆瓷器:

  明朝的萬曆皇帝(1537-1620),在位47年,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這期間瓷器燒造的質量也因皇帝的昏庸而每況愈下。
  萬曆青花瓷的燒造,數量巨大,流傳國內外。相對來說,萬曆青花瓷的胎釉紋飾,在這漫長的年代裏,自成一格,另具一番風采,特別是分水法的描繪技術,此時已臻成熟。


鑒定步驟一:
古瓷釉光的秘密


  一般瓷器,如果燒造的火候足,釉光自然就悅目可人,特別是經過幾百年的蘊養,更是寶光熠熠,與新仿品那種刺眼的賊光自然不可同日而語。這幾年來,在香港有些人專門爲陶瓷器上光,據說是用一種稱爲矽油的化學劑塗抹其上,以增加這些器物的賣相。
  以前的古董界,怕新仿瓷器太亮,常以抛光方法,即用砂馬鈴薯或獸皮,將其摩擦,把亮度減低。這種作法,常在瓷器表面留下許多刮痕。


鑒定步驟二:
口沿與圈足



  明中期以前,景德鎮的瓷土沿用附近麻倉地帶所産的瓷坯,作爲瓷器的胎,品質細膩精致,與釉結合緊密,因此器物堅固,很少耗損。但至明末,麻倉土用盡,只好以別地區的瓷土作胎,在燒制時便發生胎釉結合不佳的情況。


器物口沿由於流釉關係,縮釉的現象便很明顯,口沿有如蟲咬,滿是斑斑駁駁的小窟窿,在陶瓷界稱其爲蟑螂咬口,這是明末清初過渡時期的瓷器常出現的缺陷。圈足方面,明末的修胎流爲草率,除了足外壁有層層垂直的刮痕,底足內常有明顯的以竹刀修胎留下的輻射狀跳刀痕。露胎處有第二次氧化的火石紅斑。

鑒定步驟三:
青花料的比例


  明末從嘉靖始,便從西域運來回青料,再配以江西的石子青,作爲青花的色料。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鮮豔幽箐;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藍。由於回青價昂,所以到了萬曆末至天啓時,多用石子青描繪紋飾。


鑒定步驟四:
單線平塗與分水法


  明中期特別是正德到嘉靖以後,瓷器上紋飾的描繪手法由勾勒渲染轉向單線平塗,即把紋飾的輪廊用線條繪出,再填上青花色,因此常有上色超出輪廓用線的情況。到了萬歷時,描繪的技巧更上一層樓,工匠們在單線平塗的基礎上,掌握了分水法的技術,用青花色更形象、更具層次地把人物、花草寫得栩栩如生,其中應用了中國水墨畫裏墨分五色的手法,把單一的青花色,也畫出多層色階,深淺有致,紋理嬌翠欲滴。

 用分水繪就的各種皴法,到了清代康熙時更是發揚光大。


鑒定步驟五:
圖案故事的考證



  這個蒜頭瓶外壁畫著八仙,這是明末民間最爲流行的神仙紋飾,加上瓶心的壽星仙翁乘鶴圖,透出很濃烈的道家精神。萬曆前的嘉靖皇帝,對道學很入迷,整日煉丹求壽,不理政事。嘉靖皇帝的喜好,由隆慶傳至萬曆,還是得到很大的承襲。


  至於傳說中的八仙,起初的成員並不確定,這種情形一直到嘉靖時吳元泰的小說《八仙出處東遊記》出現後,才確定了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的八仙組合。



此仿品畫風流暢, 人手拉坯,撫摸瓶身,有接痕。向內望, 有接胎工藝特徵。


釉面厚潤,呈青白色,青花發色鮮豔幽箐, 由柴窑所燒制,有大小不一的氣泡。



很蒙人, 當然也蒙到以前的我,所以才有此分享。




賊光大亮,用有雜質 (含鐵質)的瓷土來造, 形造土滲(俗稱"皮蛋滲")的效果, 但其他地方又沒有入過土的感覺, 所以感覺不相符。



此底款是官窑器, 但如果是官窑器, 修足大粗糙。


萬曆官窑圈足處理多滚圓,民窑刖多斜削。


沒有火石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璽迷 - 美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