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有云:一紙(字畫)、二磁(陶瓷)、三木(木角牙骨等可化之物)、四銅、五鐵、六石(玉石)之收藏順序說,愈前面門檻愈高。


門檻者即鑑定專業,字畫、瓷器都是高門檻的文物,真假之鑑定更加專業。所以很多收藏人士都是由玉器開始, 古玉的價錢高,利潤深,大陸很多人利用發達資訊的相片,用高科技來做仿古玉。


雖然不是高仿古玉, 有豐富收藏經驗的人士會看出是"一眼假"的開門仿品,但還是希望分享出來,令初收藏人士有所警惕,不要浪費金錢買了一屋 "國寶", 到有眼力發現國寶時, 卻一分錢也沒有。



提油的油炸鬼,人工染色。



作偽的沁色只在表面上,還未能沁入玉內。



此仿品的泥非凝結,是粘泥,分佈位置隨意。


真品凝結泥有層次漸變,微觀呈珠團粒狀,是地下水蒸發凝珠態。



人工染色。

一般添加的顔色有紅、黃、黑和咖啡色等幾種。如加紅色時用鹼性橙,亦有用朱砂的;加黃色就用高錳酸鉀,做出的黃色稱爲鐵銹黃;加黑色就用硫化汞或一般黑色染料。著色時先將器物加熱後,在需加色的地方塗上顔料,深淺視需要而定。



火燒作舊。一般是先將器物塗上氫氧化鈉,再用氧化鈣(石灰)把器物裹好,放到鋸末裏悶燒兩天,或直接放在火上燒,燒出的白色稱之爲雞骨白。如想在器物上做出牛毛紋,在悶燒二天後(這時玉器的溫度約在300度左右)拿出用冷水激一下(即浸幾秒鐘),就會産生所謂牛毛紋;如果在高錳酸鉀的冷水中浸一下,就會産生血色牛毛紋。玉器需著色的部分也要在300度時將其浸到染料中;在需做黑色的地方加上硫化汞裹燒。器物在燒好和加色過程完成後,就用砂紙加上豬油進行打磨抛光。



地方玉,吃酸做舊。



皮爲吃酸做舊的酸皮,人工作沁, 乾澀,無自然脈象,無漿感。



青海玉, 皮爲吃酸做舊的酸皮,人工作沁, 乾澀,無自然脈象,無漿感。



岫玉 - 人工做舊。



人工作沁, 乾澀,無自然脈象,質變沒有收縮態。



人工染色。



青海玉,吃酸做舊。


 


硃砂入土時是由上至下洒放, 一般在正面朝上;如果像此圖, 在身體側面, 就要懷疑是否人為粘上。


 


現在的仿硃砂(紅色物)經檢測非硃砂。 是現代化學製品, (硫化汞(HgS)。



地方玉-人工做舊。




“有灰就有沁”,這是行裏普遍認爲的觀點。有灰皮的玉器,灰皮下面會伴有各種沁色,而且沁色過度都很自然、變化也很豐富,這是由於水分子結構散失厲害,沁色更容易侵入的原因。把它放到水中觀察,這種現象非常明顯。


 


假貨一般不會兩者兼顧


考古發現證明:出土的玉器如果埋在地下超過一百多年就會産生沁色,所以出土玉器幾乎都有沁色,很少例外。當然,受沁的速度還要視玉質本身的質地以及坑內環境而定。玉質好的,受沁就慢;玉質差的,反之。幹坑、水坑受沁較慢,濕坑、坑內物品腐爛厲害的,受沁較快也較嚴重。


岫玉 - 人工做舊。



泥非凝結,是粘泥,分佈位置隨意。


真品凝結泥有層次漸變,微觀呈珠團粒狀,是地下水蒸發凝珠態。



地方玉 - 人工做舊。



仿戰漢,但無戰國期鋒芒畢露,又無漢代之雄渾。仿得軟弱無力。




岫玉 - 人工做舊。


 


 


在古玉收藏界有這樣一些對出土古玉的認定指標,當同時符合以下幾項指標而無現代加工痕迹時,就認爲器物是出土古玉。


1、有玉縮與玉突,表面成凹凸不平狀(北方土質乾燥,表現明顯);


2、有層次感的土咬痕迹;


3、有金屬附著物;


4、玉表沁色過渡自然;


5、有不受沁的綹;


6、鈣化玉質出現玉質的修復;


7、牛毛紋大小有層次感,且有鼓起;


8、玉內沁色呈絮狀、朵狀;


9、玉內沁色有變化、有層次感,與玉表的沁蝕一致;


10、器物的包漿粗看有一層東西,細看與玉連在一起分不開,且用刀劃不動;


11、土古浸泡水中一段時間,大多有強力泌漿現象,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層如雞蛋清般滑滑的漿;


12、器物洗刷乾淨後有重重的墓土味,且比未洗之前味更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璽迷 - 美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