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印鈕:瓦鈕雕青龍 白虎 玄武 朱雀     


材料:白玉



印文:“奉天之璽


時代 : 唐朝


尺寸 : 10.cm x 10cm 


 



奉天之璽  - 即表明唐代統治是奉天命而行的。




秦始皇創立的寶璽制度被漢高祖劉邦全部繼承下來,形成了後來所謂的“秦漢八璽制”,這一制度也貫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和“隋”,他們不僅繼承了秦漢的八璽制,而且連規格、名稱、紐式、文字都基本不差。










唐時印漸大,唐有八璽,設有符寶郎掌管。其中神璽,為鎮國之用,藏而不用。武則天篡位後,覺得 '璽' 音與 '死' 接近, 不吉利, 將璽改稱寶。中宗時,復稱璽。開元年間,又稱寶,再改傳國璽為「承天大寶」。從此璽改稱寶,明清都沿用下來。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趙,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統,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鹹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爲璽。傳國玉璽乃成。“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爲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爲“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以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爲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爲“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爲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






每次改朝換代, 沒有傳國玉璽的皇帝都馬上為自己刻製傳國玉璽, 以作爲“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所以傳國玉璽有很多版本。


 




所以每個朝代的成立, 都馬上去刻製自朝的 "奉天之璽" 或者 "奉天之寶"。












這是唐代的奉天之璽。






“傳國玉璽”是用材於“和氏之璧”。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王使玉工辨識,說爲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複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文王遣人問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


 


後此璧爲趙國太監纓賢所得,旋被趙惠文王據爲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爲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趙,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統,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鹹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爲璽。傳國玉璽乃成。“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爲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爲“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以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爲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爲“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爲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


 


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抛人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而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


 


秦子嬰元年(前207)冬,沛公劉邦軍灞上,秦王子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傳國璽得歸劉漢。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及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更始帝劉玄三年(西元25),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于漢光武帝劉秀。


 


至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吳氏,奪璽。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以後每次改朝換代, 沒有傳國玉璽的皇帝都馬上為自己偽刻傳國玉璽, 以作爲“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所以傳國玉璽有很多版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璽迷 - 美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