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印文 : 文帝之印


螭虎紐


L : 22.1cm


H : 17cm


重量 : 3,533g


漢文帝劉恒(前202年一前157年)是漢朝的第四個皇帝,高祖劉邦第三子,漢惠帝劉盈弟,在位23年。漢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他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爲了加強中央集權,他逐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進一步廢除了肉刑和誹謗妖言罪等一些嚴邢苛法。他實行平獄緩刑,約法省禁的政策,並帶頭執行法制判決,作爲一個封建國君,這是難能可貴的。


他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提拔重用了賈誼、晃錯、張釋之、周亞夫等人才,開創了文景盛世的繁榮局面。他節儉敦朴,嚴於律己,在封建帝王中是做得比較好的。漢文帝後元七年(157),病死于長安未央宮,廟號爲太宗,諡文帝。其子劉啓繼位,即景帝。歷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的統治時期稱爲“文景之治



這是我買的第一個玉璽, 我覺得雕刻得剛勁有力,螭虎的造型加上雙翼很有神,仿佛聽到吼叫聲。


和闐青玉,玉質精良, 沁色都不能沁到深處。




老公取笑我,說我買了個古代熨斗回來。我當時不懂,去問一位有收藏經驗的前輩, 他說所有文獻,未見有如此大印,他因爲這件器物以前沒見過,又因為國家館藏沒有,就一棍子把它打死了。他還叫我去圖書館借有關出土文物的書籍回來看。我當然很失望,原來被人否定的滋味是相當不好受。



秦始皇的地宮在政府的緊密監護下,還沒有打開, 也是已經知道未經盜墓的皇帝大墓, 相信當地宮打開的一天,有很多迷團都會解開, 大家都會看到春秋戰國及秦器之美。


大陸以前比較貧窮, 盜墓昌狂, 所以很多精美文物都不是經科學出土, 很多前輩在鑒定時因爲某一件器物或是某一特徵以前沒見過,抑或是國家館藏沒有,就一棍子打死。


其實古玉器的鑒定,由於玉器的出土地點、坑口環境、風土習俗、宗教禮儀等因素的不同,玉器本身所具備的特徵也不同,因而鑒定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所以鑒定時,必須綜合考慮古玉的各種特性,必須要運用科學、辯證、理性、全面的方法去鑒定。


時間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好標準,只有通過長時間學習專業知識,不斷的對玉器進行盤玩、觀察、試驗、總結,才能提高自己的鑒定水平,鑒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不會打眼。


 


 



中華文化精深莫測,個人能力有限,難免可能出錯,加上自己是心直口快之人,因為如此,我常常提醒自己慎言,但有時還是不小心地令人不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到現在,朋友叫我幫眼鑑定,我都借故推辭,因為假貨太多,不想明說令人傷心。


去圖書館借有關文物的書籍, 是很好的提議, 現在科技資訊發達, 網上有大量資料,香港圖書館有齊中港台的書籍, 很多前人先進都把研究結果無私地分享了出來,現在的收藏人士比古人幸福多了。


那天開始,我就經常為我的收藏品尋找資料, 每次都為獲得新知識都高興。原來在不知不覺間,真正愛上了中華文化。


仿瓷分享,是因為對我來說, 已經是過去式, 也難再令我上當, 當作交了學費,所以把經驗分享出來,令其他人不要再上當, 希望做到教訓是個人的,經驗是大家的。


我悟出收藏路上是知識無止境的追求, 并不是收藏品無止境的追尋。 


老板娘是我收藏生命中很重要的人物, 她經常通知我有精品到了, 不買也快點來拍照,所以我經常在電腦觀賞那些我沒有能力買的精品,也拍下了很多仿品的資料。





眼睛用了管鉆打孔法。


 


「管具」-屬於圓管狀的青銅工具。是以來回轉動的力量,推動解玉沙,達到磋磨玉料的目的。




 



此造型是連珠璽。


 


"文帝之印" 不是代表皇權的六璽, "文帝" 是劉恆死後的, 此印屬於玉諡寶


玉諡寶是仿照帝王在世時所用的璽印而制,將皇帝諡號刻於預製的玉璽印上,隨葬墓中,表示皇帝死後所得的稱號。簡言之,就是帝王在陰宅地府中使用的印璽。在陵墓中放置它,象徵著帝王死後在陰間繼續享有人間的權力。


 


古代帝王印璽的鈕通常都雕刻爲龍形,龍在古代神話傳說中爲四靈之首,漢以後漸成封建天子的專用象徵。


 


號的文章, 請參考 "昭帝之璽"。



漢代的玉諡寶資料找不到, 只找到明代的資料, 也分享出來。


 


轉自: http://www.coauction.com/newsAction.action?id=551&request_locale=en_US


 


明代上尊諡時所用諡寶共有三種,分別爲絹寶、香寶和玉寶。其中絹寶用絹和紙糊制,上諡儀式完成後即焚化,世間不可能留存;香寶有用木雕制,在梓宮八葬時安置於陵寢中;玉寶用玉雕制,尊藏於太廟。現在發現的明代帝後諡寶只有出土於定陵的四方香寶,分別屬於萬曆帝及其皇后。均用梨木製成,方形,上雕盤龍鈕,印文爲陽文篆書,四字一行。《明史》中記載明代玉諡寶爲"篆文,廣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盤龍鈕"。據此筆者在《明清帝後璽印"一書中對明代帝後的玉諡寶作過這樣的推斷:"這幾件諡寶都是盤龍鈕,與文獻記載太廟玉寶制度相符。由此可以推知明代藏於太廟的玉諡寶也是這個樣子,只是質地不同,做工相對精細而已。"將此文皇后玉寶與定陵出土的香寶對比,無論是印鈕形式風格,還是印文篆法佈局,都十分相似,如出一轍。



明代帝後諡寶爲什麽沒有保存下來的問題曾引起清代乾隆皇帝的注意,他在禦制文《書明列代玉冊事》中曾作過專考釋。乾隆寫道:"若其玉寶,則固囫圇之物,磨去其字,仍然一寶,改制它器,隨意可成。且宋元近代,其冊燹,遷其重器,寶失而冊存,其理固然。"乾隆帝認爲明代帝後玉諡寶或被改做它用,或毀於戰亂之中,即將拍賣的這方文皇后玉寶經過火燒且已不完整,可以證明乾隆帝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的。


 






因為玉璽和某種腐蝕性物品葬在一起, 侵蝕了一部份, 表面雖然是白色, 但每次用白毛巾抹,抹完帶有小小黑色的。


究竟是什麼腐蝕性物品葬在一起???


是金屬嗎???



 



在古玉收藏界有這樣一些對出土古玉的認定指標,當同時符合以下幾項指標而無現代加工痕迹時,就認爲器物是出土古玉。


1、有玉縮與玉突,表面成凹凸不平狀(北方土質乾燥,表現明顯);


2、有層次感的土咬痕迹;


3、有金屬附著物;


4、玉表沁色過渡自然;


5、有不受沁的綹;


6、鈣化玉質出現玉質的修復;


7、牛毛紋大小有層次感,且有鼓起;


8、玉內沁色呈絮狀、朵狀;


9、玉內沁色有變化、有層次感,與玉表的沁蝕一致;


10、器物的包漿粗看有一層東西,細看與玉連在一起分不開,且用刀劃不動;


11、土古浸泡水中一段時間,大多有強力泌漿現象,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層如雞蛋清般滑滑的漿;


12、器物洗刷乾淨後有重重的墓土味,且比未洗之前味更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璽迷 - 美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