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 http://www.mycollect.net/blog/51294.html


加插仿古瓷器的圖片屬於私人擁有


 


收藏天地 - (轉載)怎樣從整體上鑒定真假古瓷器 【供新手學習】


中國陶瓷的生産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其文化內涵極爲豐富,可謂博大精深。英語中的“CHINA”最初的意思是瓷器,由於中國古陶瓷上千年來遠銷世界各地,聲播海外,享譽全球,於是,“CHINA”這個詞就演變爲“中國”的涵義。正因爲中國古陶瓷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世界範圍內産生過巨大的影響,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樂於收藏中國古陶瓷。


 








人們在鑒賞和研究古陶瓷藏品的過程中,追思祖國悠久的歷史和民族燦爛的文化,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豐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形成種種理性感悟 ,提高了自身的素質。


到了近代,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歷史背景下,人們又認識到:古陶瓷因其久遠、名貴、稀少和不可再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得越來越值錢。保存它,遠遠超過保存金銀和珠寶,是一種良好的不動産積蓄。收藏古陶瓷,既是財富的運用,資源的配置,也是投資賺錢,發財致富的重要途徑。於是一代比一代多的人投入了中國古陶瓷的收藏、鑒賞和研究活動。

過去和今天,許許多多的人都有收藏古陶瓷的經歷,但結果並不一樣,有的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卻失敗了。


産生這種情況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麽?


--
是“眼力”的差別,是識貨與不識貨的差別。





所謂“識貨”就是指要認得古陶瓷,要知道什麽是古陶瓷。

怎樣從整體上鑒定真假古瓷器(二)

什麽是古陶瓷?顧名思義,中國古代生産的陶瓷就叫古陶瓷,在市場上,人們習慣于把古陶瓷和近代生産的陶瓷(主要指民國陶瓷)稱之爲“老貨”。作爲“老貨”的陶瓷與其他陶瓷即現代生産的陶瓷相比較,當然有“共性”即相同的性質。這個“共性”就是指:作爲“老貨”的陶瓷和現代生産的陶瓷都屬於“陶瓷”,都具有“陶瓷”的屬性。鑒定古陶瓷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區別、分清陶瓷的“古”和“今”、“老”和“新”,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確定其具體年代和窯口等。古陶瓷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樣,也有其固有的個性即特殊性。古陶瓷的特殊性表明:古陶瓷就是古陶瓷,它姓“古”而不姓“今”,它是“老貨”,而不是“新貨”。任何現代生産的陶瓷,無論仿古做舊水平再高,贋品再逼真,都不可能具備古陶瓷自身特有的全部特徵。因此,只要我們在總體上把握住古陶瓷普遍都具有的各種特徵,從總體上搞清古陶瓷與贋品的區別,就能提高鑒定能力,少“走眼”,少“吃藥”了。

中國古陶瓷歷史悠久,窯口衆多、種類繁多,質有高低,品有優劣,屬有禦窯、官窯、民窯之分,複雜紛繁,要完全分別掌握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就任何一個人而言,都是辦不到的。對於剛開始學習鑒定和收藏古陶瓷的人,特別是年紀較大或者文化素質不高的人來說,要具體的去學習並通過學習掌握一個又一個的古代著名瓷窯的各種陶瓷品種,在不同時期的具體特徵,是很難、很難的事。




即使綜合素質很高的人,要把中國陶瓷史上各個時期有名的窯口、窯系的産品搞明白,在實踐中能準確無誤地鑒別清楚,非十年、二十年的工夫是不行的,還要看有沒有相應的主、客觀條件(例如,文化水平高不高,有無淵博的人文知識,有無大量的準確無誤的古陶瓷標準器,有沒有接受過較系統的專業教育或培訓,有沒有機會親自到各個古窯址去考查,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有效,有沒有專業老師指導等等)。


因此,在總體上去把握鑒定真假古陶瓷的標準,學會在總體上辨別和分清古陶瓷的真僞,對於業餘古陶瓷愛好者和剛剛開始從事古陶瓷收藏的人來說,不僅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而且是一條有效的捷徑。




就古瓷器的總體而言,只要是古瓷器和民國瓷器,下面所論及到的特點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著。這些特點是由古代或農耕社會特有的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例如,工藝水平、原材料、生産工具、生産環境、生産條件和使用過程|、留存過程等)決定的,是歷史的諸多因素的集合。如果,一件瓷器跟下面所論及的特點一點都不沾邊,或者,某些“特點”似象非象,很不自然,是現代人在燒制過程中或燒制完成之後,通過各種手段,人爲地強加上去的,那就一定是仿品或贋品。


軟道”是所有古瓷器和民國瓷器(以下我們統稱爲“老貨”)都具有的帶共同性的特徵。



就古瓷器的總體而言,只要是古瓷器和民國瓷器,下面所論及到的特點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著。這些特點是由古代或農耕社會特有的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例如,工藝水平、原材料、生産工具、生産環境、生産條件和使用過程|、留存過程等)決定的,是歷史的諸多因素的集合。如果,一件瓷器跟下面所論及的特點一點都不沾邊,或者,某些“特點”似象非象,很不自然,是現代人在燒制過程中或燒制完成之後,通過各種手段,人爲地強加上去的,那就一定是仿品或贋品。

那麽,就大多數古瓷器來說,它們普遍具有那些共同的特徵或特點呢?






--

主要就是“軟道”和“瑕疵”。


軟道”是所有古瓷器和民國瓷器(以下我們統稱爲“老貨”)都具有的帶共同性的特徵。


除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保存的“庫貨”或“桶瓷”(即清代官窯燒制的瓷器保存于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庫房裏,至今尚未從木桶中取出、起封開包的“新”古瓷器)以外,凡是我們能見到的出土的和傳世的“老貨”,絕大多數都存在著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軟道”,幾乎難有例外。


所謂“軟道”,是指“老貨”在漫長的歲月中由於正常使用、清潔(刷洗、擦拭、拂拭等)、搬運、移動、隨葬、埋藏等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其他物體接觸、摩擦、碰撞,所自然留下來的歷史痕迹。這些痕迹以點、線、面及其不規則組合的形態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於“老貨”的某些部位。

這裏所說的“點”可能是圓點、也可能是橢圓型的點或者不規則的點。點的深淺、力度、密度和分佈是沒有規律的。這種點狀痕迹是“老貨”與尖狀物偶然發生衝擊而留下的。

 






這裏所說的“線”可能是直線、也可能是彎曲程度不一的曲線。線的長短、深淺、力度、密度、分佈、特別是方向,是不一樣的。這種線狀痕迹是古瓷器與尖狀物偶然發生擦挂而留下的劃痕。

這裏所說的“面”,就是指疤痕,也可以理解爲是“點”的擴大,或者說是許多“點”的密集形的集合。這種疤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次性生成,只能是“老貨”在正常使用中長期與某種物體做力度很微弱地摩擦而形成,其型態當然也是不規則的。“老貨”上的疤痕主要在盤、碗、盆、缽等日常盛物的器皿底部和某些器物的某些部位存在著,用手撫摩感覺仍然是光滑的,有些疤痕不明顯,需要將上述器皿的底部或某個部位面向亮處傾斜才能觀察到,甚至還要借助於放大鏡。例如,“老貨”中的各種茶壺、酒壺的流口下部必然有條狀型的疤痕。這也是鑒定這類器物的一個重要標準。

 






老貨”“軟道”中的“點”和“線”,主要分佈在“老貨”的突出部位,即古瓷器最容易與外部物體相接觸的部位,例如,尊、瓶、罐、壇、盆、碗等器皿的外腹部和口部:某些折沿器(折沿盆、折沿洗、唾壺等)的口部和器內彎折處。

相對而言,“點”、“線”分佈較寬,“面”分佈較集中。明顯的,用肉眼可以看見;不明顯的,要借助於放大鏡。

所謂“軟道”,是指“老貨”在漫長的歲月中由於正常使用、清潔(刷洗、擦拭、拂拭等)、搬運、移動、隨葬、埋藏等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其他物體接觸、摩擦、碰撞,所自然留下來的歷史痕迹。這些痕迹以點、線、面及其不規則組合的形態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於“老貨”的某些部位。

這裏所說的“點”可能是圓點、也可能是橢圓型的點或者不規則的點。點的深淺、力度、密度和分佈是沒有規律的。這種點狀痕迹是“老貨”與尖狀物偶然發生衝擊而留下的。





這裏所說的“線”可能是直線、也可能是彎曲程度不一的曲線。線的長短、深淺、力度、密度、分佈、特別是方向,是不一樣的。這種線狀痕迹是古瓷器與尖狀物偶然發生擦挂而留下的劃痕。


這裏所說的“面”,就是指疤痕,也可以理解爲是“點”的擴大,或者說是許多“點”的密集形的集合。這種疤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次性生成,只能是“老貨”在正常使用中長期與某種物體做力度很微弱地摩擦而形成,其型態當然也是不規則的。“老貨”上的疤痕主要在盤、碗、盆、缽等日常盛物的器皿底部和某些器物的某些部位存在著,用手撫摩感覺仍然是光滑的,有些疤痕不明顯,需要將上述器皿的底部或某個部位面向亮處傾斜才能觀察到,甚至還要借助於放大鏡。例如,“老貨”中的各種茶壺、酒壺的流口下部必然有條狀型的疤痕。這也是鑒定這類器物的一個重要標準。

老貨”“軟道”中的“點”和“線”,主要分佈在“老貨”的突出部位,即古瓷器最容易與外部物體相接觸的部位,例如,尊、瓶、罐、壇、盆、碗等器皿的外腹部和口部:某些折沿器(折沿盆、折沿洗、唾壺等)的口部和器內彎折處。






相對而言,“點”、“線”分佈較寬,“面”分佈較集中。明顯的,用肉眼可以看見;不明顯的,要借助於放大鏡。

現在,古陶瓷贋品的製造者當然要在“軟道”上做假。其方法是用卵石輕輕敲擊、用漿砣或極細的金剛沙紙輕輕擦磨,甚至,還有用牛皮或橡膠皮沾油輕磨的。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假“軟道”是有破綻的。用上述方法做出的假“軟道“很難做出形態不同的“點”來;所做出的“線”往往是力度、深度相同,長短差不多,呈平行線狀態;所做出的“面”極不自然,無深淺之分,無濃淡之別;很難出現“點”與“線”、“點”與“面”、“線”與“面”的自然組合,更難出現“點”、“線”、“面”三者的自然組合。

爲了避免新瓷器表面出現明顯的平行線,現在,有的造假者,採取螺旋形磨擦的方法,這種方法留下的痕迹,仍然是不自然的,往往是均衡而帶規律的。






既然打磨要留下作僞的痕迹,爲什麽造假者還要去打磨呢?



因爲古瓷器的釉面光澤靜穆,給人一種含蓄而深沈的美感,而新瓷器有耀眼的窯光--浮光--燥光,刺眼,看起來很不舒服。所以,造假者是一定要千方百計去掉窯光的。


做假去窯光的主要方法有:

1
、用氫氟酸、高錳酸鉀等化學原料塗抹侵蝕,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瓷器釉色蒼白、乾澀,給人一種“木楚楚”的感覺,有時由於清洗不乾淨,還要留下化學原料的“殘渣餘孽”,在放大鏡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
、用獸皮或零號砂紙輕輕打磨,用這種方法處理,必然留下平行線,作僞再高明,也躲不過放大鏡。



3
、用茶水加少量堿久煮,用這種方法處理的,釉色會變得不正常,有一種感到不對勁又說不出來的感覺,用乾燥的手撫摩覺得不光滑,有些滯手。



剛剛做假用化學原料和茶水處理過的新瓷器,用手掌摸、握還會有粘手的感覺;如果,用熱水洗洗手,馬上用手摸此種器物,極有可能聞到“酸”味。


除“軟道”外,大多數“老貨“還難免有各種“瑕疵”。“瑕疵”是古瓷器在燒制過程、使用過程和留存環境中産生的,有的“瑕疵”可以理解爲是“軟道”在程度上的惡化、深化和表面化、擴大化,是“軟道”的質變。“瑕疵”的具體表現繁多。主要有:





棕眼”即釉面氣泡在窯中熔融爆破後,未曾彌合而自然生成的小孔。小孔的口部在放大鏡下看,酷似火山口,孔內通常是比較髒的,不同大小和不同部位的孔洞,髒的程度和狀態是不一樣的。而人爲製作的假“棕眼”,小孔口部就顯得整齊和乾淨。

斑點”即釉面在燒制過程中,由於胎土和釉藥不純潔,存在多種礦物質或其他化學物質因而出現的的大小不同的斑點。“老貨”的斑點顔色通常比較深沈,而且偏黃。仿品的斑點是人爲的、有意造成的,往往顔色偏淺,顯黑褐色,形狀也不自然。

縮釉”或“漏釉”即“老貨”在施釉或燒制過程中,由於胎面有油污或釉汁太濃等原因,使釉面出現局部露胎無釉的現象。“老貨”因縮釉或漏釉所露出的胎面應該比較髒,而且髒得比較深沈,好象深入到了胎骨一樣。



粘砂”即指釉面遺落的窯灰,或因墊燒粘結在器底上的砂粒。一般多見於器足。“老貨”的粘砂在器底的分佈不均勻,粘結程度也不一樣。新貨的粘砂往往色調偏深,集合堅硬、板結,分佈不自然。有的粘砂使用了化學粘膠,如果用火燒,可聞到膠臭味。







窯裂”即胎體在窯內燒制時,受火不均而出現的裂紋。



磕傷”和“缺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被其他物體碰撞而破碎後缺失碎片的現象。。“老貨”殘缺部位必然露胎,胎應該比較髒,缺口邊緣不很鋒利,甚至還有細小缺口。如果一件瓷器缺口露胎很乾淨,缺口邊緣比較鋒利,就要小心人爲做假。



沖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多數是器身的腹部或口部與其他物體相碰而出現的長短不同的裂紋,有外沖裏不沖、裏沖外不沖和裏外沖之分。



重皮”即器物的口部因重傷所出現斷面隱患,但外觀尚完整,胎釉雖已分裂卻還沒有剝離,往往一觸即脫落。







炸底”即器物底部因投放東西相衝擊而形成的裂紋。此現象瓶、罐類的老瓷器居多。



足磕”即器物底足在擱置時不小心和用力過大,觸地發生撞擊致傷而留下的痕迹--缺口或絲印。







毛口”或“毛邊”即器物的口部邊緣的釉面因傷間斷脫缺或全部脫落。釉面脫缺而露出的胎面應該是比較髒的,一般顯黑灰色,這種“髒”色是長年累月形成的,也顯得深沈。“新貨”做出的假“毛口”,很整齊,露胎新,不很髒,缺口處胎釉結合緊密,不象“老貨”缺口處的胎釉那樣似乎有點剝離感,陳舊感。

劃傷”即釉面和彩繪的表面,被硬物劃破而留下的明顯傷痕。



磨釉”和“傷釉”即釉面與其他物體長期反復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損傷。







傷彩”即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劃而致傷。



脫釉”即高古瓷的釉面受酸、堿、鹽的腐蝕,或入土受侵蝕而剝落的現象。。



水鹼”即素釉器物長期埋入濕土內受水浸蝕,使釉色起了變化,從而産生的白灰色的片狀物質。



水銹”即器物長期受土埋水浸,從而使呈灰黃色、鐵紅色、銅綠色的化學物質粘附於器表的現象。



土鏽”即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主要出現在釉薄之處。“老貨不怕新,新貨不怕髒”,對那些瓷器上和瓷片上滿是“土鏽”的東西要特別小心。



人爲做假造成的“水鹼”、“水銹”和“土鏽”用水洗即掉,真的“水鹼”、“水銹”和“土鏽”是不容易洗掉的。

土蝕”即釉面、彩繪被土壤所腐蝕,使器物表面出現局部失亮的現象。







一般來說,存世久遠的古瓷器比存世時間不太長的古瓷器,“軟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顯一些;大件古瓷器比小件古瓷器的“軟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顯一些;實用性強的古瓷器比供擺設、觀賞的古瓷器,“軟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顯一些。民窯古瓷器比官窯古瓷器的“軟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顯一些。

鑒定一件據稱是“古瓷器”的東西時,一定要將“瑕疵”與“軟道”結合起來考察。如果,任何瑕疵沒有,任何軟道也沒有,就要果斷地加以否定。試問:經過了成百上千年的古瓷器連一點歷史痕迹都沒有,可能嗎?須知:越是高檔、精美的仿品、贋品,做假者就越是不願做假“瑕疵”、假“軟道”,因爲,這要冒更大的風險 ,不小心砸壞了,損失就大了“偷雞不成,反賒一把米”,是划不來的事。








市場上,最容易讓人上當受騙的是:嵌舊底足製作的贋品和老胎挂新彩的贋品。



所謂“嵌舊底足製作的贋品”是指器物的底部是“老貨”的底部,其餘部分是新的。人們往往一看見底部是舊的,就放鬆了警惕,不再細看,誤認爲真。這種東西,器型常常不規整,特別是器物下部很不協調,老胎和新胎結合部難免有接痕隱現(爲了掩蓋,往往在此部位施厚釉),注意綜合鑒定,是不難識破的。


老胎挂新彩的贋品”是指有的贋品採用在“老貨”即舊瓷器上,磨去原來的紋飾,再加彩繪制而製成的半新半舊的東西。這類東西往往冒充名貴品種,索價很高,欺騙性很強。鑒別的方法是仔細觀察釉彩,一般來講“老貨”用過都會留下“軟道”甚至硬傷,如傷痕在彩料的下面,必然是僞作。此外,後加彩一般較鮮豔,且光澤度強,猶如舊衣服上打上新補丁,格外醒目,顯得彆扭。鑒定此類東西一要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彩料下面的情況;二是要將整幅畫面的所有彩料相互比較,看看有無新彩和舊彩同存的現象。

 



 


仿古瓷器的基本形式


在目前紅紅火火、林林總總的“新、假、破”仿古瓷中,當以江西景德鎮燒制的仿古瓷數量最多、品種最廣、技術最佳、影響最大。現按其製作水平,張浦生先生將所見仿古瓷分成臆造型、摹擬型、複製型三種不同形式:

  1.臆造型:特點是無形無神。由於它屬隨意製作,東拼西湊,張冠李戴,質量較差。其造型古怪,裝飾彆扭,款識稀見,工藝粗糙,給人以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但此類瓷器容易讓初學者或好勝者上當,加上出售者又抛出一些誘人或激將的話語,說這種東西難得、少見,或連國內幾家大博物館都沒有,怕你也看不懂等等。



 2.摹擬型:特點是有形無神。由於它系根據圖片製作,不僅形象一樣,而且連尺寸大小都一致,質量尚好。這對那些愛好鑽研書本知識的人來說,尤易受騙上當。加上出售者又拿出書本給你觀看,使人深信不疑。但這類瓷器的底足不過關(因不少圖錄上沒有底足照片),釉質也不對,有的“太白”,有的“過亮”,缺乏舊器的風采。因此,鑒定瓷器要特別注意觀察底足,同時,也要警惕舊底足接新胎的贋品。



 3.複製型:特點是有形有神。由於它不僅對照實物,請專家分頭合作精工細作製成,而且還有一道專門做舊中的工序,故而維妙維肖,幾乎可以亂真,此類瓷器俗稱高仿品,新名詞叫“克隆瓷”。加上出售者除炮製出一套生動的流傳故事外,還送上一本高價拍賣成交的圖錄,以此來引誘那些貪心暴利的大款或佔有欲較強的大收藏家上鈎。







 實踐證明,最好的作僞高手,也會存在缺點和破綻,只要我們在鑒定時冷靜仔細,全面分析;另外,鑒者還要見多識廣,善於總結,才能練成一雙火眼金睛。





  如何防止對仿古瓷的上當受騙?張浦生先生從造型、繪畫、胎釉、款識、工藝等方面,總結出五種瓷器不能要。



  1.器形不規整,古裏古怪的不能要。歷代古瓷的器形,都有一定的形制;而器形太規整的也不能要,那是用現代灌漿工藝製成的。



  2.繪畫看上去不順眼的不能要,說明作者繪畫水平的低下;而繪畫畫得太好的,也不要能,它超越了時代的水準。







 3.胎體份量太重的不能要,古瓷份量一般也有規範,例如:明代永樂瓷輕、宣德瓷重,成化瓷又輕;清代康熙瓷重,雍正瓷輕,乾隆瓷比雍正瓷重,但較康熙瓷輕;而胎體份量過輕的也不能要,說明瓷胎質量有問題。



  4.釉面光澤太亮的不能要,這是瓷器剛出窯爐的現象;但釉面光澤不亮的也不能要,它是人爲用酸處理的結果。



  5.款字書法不象樣的不能要,因現代人慣用圓珠筆,不善於書寫毛筆字的緣故;而款字書法寫得太畢真的也不能要,那很可能是通過電腦做出來的。







  除此之外,還有瓷器扣之聲音十分響亮的不能要,此是用現代高溫窯爐燒成的,元末明初瓷器底部澀胎上火石紅非常明顯的不能要,再有瓶、罐一類琢器的器身介面過於明顯的不能要,因爲這些都是作僞者故弄玄虛、畫蛇添足的做法而已。

 



 



陶瓷鑒定的基本方法:分類法、比較法和甄別法。

1.
分類法 :運用類型學的分類排比法,找出各種陶瓷之間的異同點,加以分類分型,摸索出器物演變的規律,達到認識和掌握的目的。



2.
比較法:利用已知的標準器(例如窯址標本,紀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帶有年款的陶瓷器),與彼此有某種聯繫的鑒定物件加以對照,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比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變知之,得出合乎事實的判斷。



3.
甄別法:在實踐的基礎上,運用調查、考證和科學檢驗等不同方法,通過邏輯思維和概括,對鑒定物件作出正確的甄別。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共性與個性的辨證統一體。任何具體的事物都與其他事物存在著某種共同的特徵。具有共同特徵的事物所形成的種類就叫類型。相同類型的東西都有共同特徵,而每一個東西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彼此也有區別,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就可以掌握它們的共同特徵即共性,也可以分別認識它們各自的特點即個性。







比如,古往今來的一切陶瓷,無論其産生於什麽時代、什麽國家、什麽地區、什麽窯口,它們都具有陶瓷的共同特徵,於是,它們都屬於陶瓷這一類型;再比如,唐代的瓷器,無論是越窯瓷器、邢窯瓷器,還是邛窯瓷器、長沙窯瓷器,他們都是唐代有名的瓷器,具有唐代瓷器的共同特徵,如中唐以前,各個瓷窯生産的碗、盤內外底都留有支燒痕迹,底部普遍爲平底、玉壁形底,胎釉之間普遍有化妝土,掌握了這一共同特徵,即使我們沒有去過江西洪州窯、安徽壽州窯考察,但一看見這兩個窯口生産的碗、盤,我們仍能判斷它們的年代。這就是運用分類法、比較法的實例。再舉一個例子:到目前爲止,全國共發現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青瓷窯址二十六處,而四川就占了十八個,作爲青瓷這一類型 ,它們當然具有許多共同的特徵,但它們彼此之間也是有差別的,是可以區分的。比如,南朝時,浙江越窯的窯場已在競爭中有所減少,青瓷多數胎壁緻密,呈灰色,通體施青釉,胎釉結合緊密,少數胎較松,呈土黃色,外施青釉或青黃釉;而同期的四川生産的青瓷則胎質較細,呈灰白色或淺灰色,釉色青中帶黃或黃色,多開片,易剝落,有蠟淚痕。通過對青瓷史發展過程的瞭解,將四川青瓷和長江下游的青瓷加以分析、比較和甄別,分別去認識和掌握它們各自的特殊性即個性,做到了這一點,就不會把四川生産的青瓷都說成是浙江生産的青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璽迷 - 美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