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自 : http://www.xuancaoyuan.com/GuanYao/Yuan/TianMinLou/index1.html


 


一:天民樓簡介


天民樓”是香港企業家葛士翹先生1987年創辦的葛氏藏瓷堂號,仔細說來,該堂號還頗有來歷。《風俗通》中記載:“葛氏,古葛天氏之後”,文中“葛天氏”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說該部落能歌善舞,流傳有《葛天氏歌》(或稱《牛尾歌》),“三人執牛尾,投足而歌八闋”,史冊《呂氏春秋.古樂篇》以及新典《詞海》等書都記述了葛氏先民歌舞的情形。《新編二十六史》中記載:“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俗稱熙熙自治也”。因此,葛天氏是遠古社會中的理想化領導人,其建立的原始部落也是最古老的和諧社會。“葛天氏之民”,簡稱“葛天民”,便是指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古樸人民。


歷代許多文人隱士都認爲“葛天氏”時期是理想自然的淳樸之世,因此對這種“葛天民自治”的桃源生活充滿無限向往。 例如,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有:“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文中“無懷氏”與“葛天氏”同是原始社會生活中基本綱常和樸素人倫道德的創立者);曠世才女李清照也在《金石錄後序》中自謂“葛天氏之民”;其他類似情況不勝枚舉。源于以上典故,葛氏家族將“葛天民”一詞中隱去其“葛”姓,既以“天民樓藏瓷”暗指“葛氏藏瓷”,又表達出該家族對“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淳樸生活之向往。現在,從葛氏家族低調平淡的社交起居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家庭教育給他們帶來的深刻影響。


天民樓創始人葛士翹先生早年喜歡文物書畫,六十年代前後開始進行個人收藏,該處所藏元青花及明清官窯精品主要是八十年代前後開始集中收藏的,藏品也主要來源於蘇富比與佳士得兩家拍賣公司的各地拍賣會。葛士翹先生過世後,天民樓由其長子葛師科先生接手,至今經歷父子兩代,總計四、五十年的收藏歷程,藏品以宋、元、明、清歷代陶瓷精品爲主,蔚爲大觀。應該說,如此系統收藏官窯瓷的世界級私人藏家寥寥無幾,難能可貴。


1993年,上海博物館曾經舉辦「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一次展出青花瓷127件,其中元代青花24件,明代青花57件,清代青花46件,這些藏品很能展示葛氏家族在瓷器鑒賞方面的藝術造詣及雄厚藏瓷規模與實力。當時展中二十餘件典型元青花瓷不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在海內外藏家中獨佔鰲頭,令許多博物館黯然失色。



二:元青花的凸雕裝飾技法



在天民樓所藏元青花大盤中,有件製作比較特殊的青花製品(圖1-1)特別值得一提。與其他傳世品相比,該器在盤內壁周圍花果紋裝飾時除常見的青花繪畫外,還使用了難得一見的凸雕技法(圖1-2),令部分花果凸起呈現強烈立體感。這種裝飾手法在元青花製作中顯得別出心裁,對今後全面認識、研究元瓷也極有意義。





1-1:元青花蕉石瓜果紋菱口大盤。香港天民樓藏品。該器使用了比較罕見的凸雕技法。


 





1-2:元青花蕉石瓜果紋菱口大盤局部。可以觀察到使用凸雕技法裝飾的部分瓜果紋,形成鮮明立體效果。


 





1-3:元青花蕉石瓜果紋菱口大盤局部特寫。左下角“品”字狀桃紋的頂部桃爲凸雕裝飾,旁邊黃斑爲局部漏釉、泛“火石紅”處。



三:元青花的釉面情況


1.漏釉情況



如果現在燒制瓷器出窯後發現有局部漏釉情況,爲保證瓷器質量,制瓷者一般都會在漏釉處補釉,再次入窯燒制(即“複火”)。但是從元青花傳世品看,不少漏釉情況並沒有得到妥善解決,致使部分器物存在明顯漏釉現象(圖1-5、圖1-6、圖4-4、圖5-3)。




1-4:元青花蕉石瓜果紋菱口大盤外側局部圖。該部分漏釉現象不多。


 





1-5:元青花蕉石瓜果紋菱口大盤外側局部特寫。與圖1-4部位相比,此處漏釉現象極多,且明顯。


 





1-6:元青花蕉石瓜果紋菱口大盤外側口沿部漏釉現象明顯處特寫照片。該處漏釉現象類似於上圖1-5,所露胎土呈火石紅發色,釉中存在大量的冰裂紋。


 


2.冰裂紋與作舊


在元明清青花瓷中,冰裂紋可能是燒窯冷卻時因表面釉層與內部胎土熱膨脹係數不同産生的瑕疵,也可能是因後天釉面老化開裂形成的歲月印記。正常情況下,只有天長日久冰裂縫隙才會老化、聚集雜質,呈現不同程度的深淺色線(圖1-6)。由於不少收藏愛好者過分依賴冰裂開片斷代,因此在景德鎮制瓷科學技術發達的現在,仿者已經掌握在配置釉水時加入適當特殊原料,調節釉面熱膨脹係數,從而使器物燒制後的釉面出現類似于傳世品般的冰裂紋(圖2-1、圖2-2)。


 


除了製作簡單的冰裂紋,景德鎮還有許多專營做舊處理的店鋪,他們將器物再次加工,進一步提高仿古效果。如果遊覽景德鎮樊家井仿古街,可以隨處見到作僞專業戶使用高錳酸鉀液等藥物浸泡、擦拭需要再加工的仿古瓷,以製作歲月蹉跎效果(圖3)。其實,質量好的仿古做舊製品都不會輕易出現在光天化日下,那些不上市面、暗地裏流通的高檔仿古瓷才最需要小心注意。





2-1:景德鎮仿元青花人物罐局部。仿古者在釉內加入必要原料,燒制出冰裂紋效果。


 





2-2:圖2-1放大特寫。可以觀察冰裂紋效果以及釉內氣泡現象。


 





3:景德鎮仿元青花雲龍紋玉壺春瓶局部。仿古者先在釉內加入必要原料,燒制出冰裂紋效果後,再使用高錳酸鉀液浸泡、擦拭,製作出上圖土沁假像。


 


與松岡美術館蘇青顆粒明顯的元青花蓮池紋棱口大盤(圖4)相比,天民樓的同樣藏品(圖5-2)幾乎不太存在顆粒感,將兩種截然不同風格的實物局部相互對比,可進一步提高我們對元青花的發色認識。元青花的這一特徵在明初的永宣器中也可以時常見到,或許是某些環境因素影響,不少收藏者遺憾的僅承認青料顆粒明顯的元、永宣青花(即圖4類型),而對顆粒不明顯製品則並不瞭解(圖52類型),甚至否認。收藏界中類似的片面認識不乏實例。例如,由於雍正青花篆字款的本朝官窯器製作較晚,數量極其有限,因此不少藏者在以前很長時間內都將其做爲“民國仿”等贋品處理,甚至部分人至今沒有明白,實在叫人感到憂慮。





4:元青花蓮池紋棱口大盤局部特寫。日本松岡美術館藏品。與5-2對照比較青花發色。


 





5-1:元青花蓮池紋棱口大盤。香港天民樓藏品。


 





5-2:元青花蓮池紋棱口大盤局部特寫。荷葉處有擦拭過的遺痕,很可能是表面繪畫鈷料後,在沒有入窯燒制前因某些意外事故所致。與圖4對照比較青花發色。


 





5-3:元青花蓮池紋棱口大盤的圈線處特寫。從器內所繪圈線觀察,說明該器在製作時匠工並沒有極力注意相關細節。


從這些大盤暴露的胎土看,用料研磨都相當細膩,特別是底部圈足經常摩擦處表現了很強的玉質感,說明該類製品在胎土選料上要求很高。


 





5-4:元青花蓮池紋棱口大盤底足特寫。底足周圍上釉不仔細,導致部分胎體外露,形成鮮明的火石紅效果。部分火石紅摩擦後,露出細膩胎土。


 





6-1:元青花纏枝花果紋大盤。香港天民樓藏品。


 





6-2:元青花纏枝花果紋大盤側部。底部圈足處施釉不均勻,有過薄、甚至遺漏處。


 





6-3:元青花纏枝花果紋大盤的圈足局部特寫。施釉不均勻,過薄、甚至有遺漏處。


 





7-1:元青花八寶紋菱形大盤。香港天民樓藏品。 


 





7-2:元青花八寶紋菱形大盤側部。該器的底足修胎、施釉與器6極其相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璽迷 - 美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