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網友都喜歡收藏瓷器, 包括我自己, 但收藏瓷器要下很大的苦功才能走出仿品的迷陣,把好資料分享給所有喜歡瓷器的網友。


 


 


轉自 :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88476_56752.html


 


元朝瓷器


 


元代是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這是因爲在景德鎮用瓷土和粘土合成燒出了白色亮釉瓷,也叫二元法燒制的瓷。這種瓷器在胎面上畫鈷料青花後再罩釉爲釉下青花瓷。


 


在胎面上畫銅紅釉再罩釉叫釉裏紅瓷,也稱釉下紅彩瓷,這種瓷的製作成功給在瓷器上繪畫創造了條件,瓷的工藝發展使瓷器成爲能夠永遠存在於人們生活中。而元代景德鎮的瓷業發展使得其他窯口也是得到了發展。如:磁州窯、龍泉、鈞窯等都能夠相互學習,所以元代雖然制瓷粗糙,但各窯口的互學、互造對方的瓷器是存在的,這是在鑒別瓷器中特別要注意的。


 


因爲由唐宋到元是瓷器行業的發展和交流過程,官民都阻擋不了瓷器在社會中的應用流通,在鑒別中要鑒別瓷類型,也要鑒別是哪個地域窯口出的。


 


89.元朝瓷器


元器修長腹胸大,紋飾畫在口內外。


足圈滑潤如玉帶。


注解


元朝瓷器立件修長、腹胸大、曲線性強,如:梅瓶胸大,玉壺春瓶腹大,紋飾在口內外都有,留出燈草邊,足圈削的不太規範,但潤滑如玉石感。一般來說瓶類底足比較小。而且梅瓶底邊向外閃。


卵白瓷樞府瓷器考


90.卵白瓷樞府瓷器考 樞府瓷器假的少,色屬卵白透光少。


底足露胎白泛青,胎厚釉白青色少。


底有乳突帶旋紋,足圈壁厚削工好。


釉色混濁微閃青,元代樞府官方保。


樞府兩字相對應,多密小泡大件寶。


元明兩代都製造,斷代定要把色考。


元代粗足顯拙大,唯獨卵白足圈小。


注解


樞府瓷元明兩代都有,但在民國以前假的少,屬單色釉,顯卵白色很特別,白中閃青,釉光不太亮,偏白,像鵝蛋色,胎厚重底無釉,圈足小而厚,胎色白中微青,本來元代削足粗糙,底有旋紋乳凸,但樞府瓷確實比較精細,這恰恰是證明樞府瓷是官辦民燒的官器,樞府二字的寫法是對稱於器物的肩上,底有乳釘和旋紋,泡多密而小,如果釉好而青是明代的,青而色濁是影青演變卵白的早期産品,樞府瓷的足修得好而且小,露胎的足色像曬成的青蘿蔔幹色,白中微泛綠青。樞府瓷是元代軍務部指定燒的一種瓷器,但後來在明代早期也燒了一段時間,其釉亮度高,足比元代的足圈大,樞府二字規正。


元瓷基本鑒


91.元瓷基本鑒


元胎白中又泛灰,麻倉瓷土二元煨。


含鐵又含微元素,蘇料泛出褐斑灰。


坯胎修下不修上,口圓收身不僵披。


注解


元朝的胎白中泛灰,是最早用麻倉土和瓷土燒成瓷器的,被稱爲二元燒法,含鐵又含微量元素,這是和當時的工藝及料産出情況有關。當時,已開始用蘇料,但有不少國產料。器件常常是修足底,不修上,口圓、器形中部收身不僵硬,在釉面的作用下顯得器身秀美。


元足


92.元足(1


元底無釉有旋紋,個別刷釉跳刀痕。


粘砂削足手抓印,接底彎曲褐紅渾。


注解


元朝瓷器器底一般無釉但有用粗釉漿稍微刷一下的,有旋刀紋痕,有粘沙這是燒前墊沙造成的,削足刀痕明顯不精細,刀法不好,足爲斜削,有手抓坯的痕迹,接底彎曲,有褐紅色的火石紅、火燒紅(民間叫法)。


 


93.元足(2


上身大來足小沈,鐵紅褐斑中有突。


斜削圈足不整齊,足淺寬厚不修粗。


注解


上身大、足小是立件的特點,厚沈。大部分底有乳凸,有鐵紅斑,足淺,不深。用斜刀削圈足,而且不連續用刀給人不整齊的感覺。足修的粗糙。元底特點,看起來粗糙,摸起來滑潤。


元代紋飾


94.元代紋飾


元代紋飾層滿器,口嘴內外紋飾細。


六七八層不算多,線條流暢古畫氣。


寫意畫寫韻都足,成對器件難同的。


焦葉獨梗蓮瓣分,仰蓮瓣散花蕊立。


注解


元代的紋飾層多有八、九、十層,有些器件口內也有紋飾,寫意寫實的畫法都有,成對的器件,紋飾及形體都有差異,達不到一致,這是由於當時的工藝水平達不到很一致造成的。


 


95.元代紋飾工法


蕉葉獨梗蓮瓣分,如有雙梗填色樣。


元代紋飾特點多,濃豔泛黑各料分。


畫工工匠古樸風,畫工流暢一筆真。


濤浪勢猛浪頭粗,寫意帶實畫工深。


浪珠紋飾向蝌蚪,獨梗浪猛粗純真。


注解


元蕉葉獨梗,蓮瓣分開,料濃豔有鐵斑,畫工古樸,無重復筆,一筆點畫多,濤浪頭線畫的粗,濤頭的圓形水浪珠像蝌蚪,浪頭顯得猛,線畫的是獨股單線,不畫雙框浪,總結起來應是:獨梗、浪猛、線粗。


元龍八長


96.元龍八長


元龍脖細伸的長,下發少粗立發長。


元龍蛇身爪輪型,三四爪兒腿須長。


元龍要以一腿定,紋粗發長脖也長。


角長腿長腿毛長,雲火紋飾身體長。


看准紋粗和八長,九長相比立發長。


注解


身、脖、角、腿、發、毛、雲、火的紋飾都比較長、比較粗,飄。這是元代龍、雲、火的特點。


 


 


元明底足、元明瓶類區別、元明清梅瓶對比


97.元明底足辨別


元代挖足樣子多,深淺都有平足多。


明代挖足不太平,但比元代好得多。


底上無釉有釉滴,明代滑潤認同說。


糙底刷遍護胎釉,護胎釉紅也很多。


注解


元代挖足,陶車削足修足都有,由於瓷器已發展到成熟的程度,因此各種足出現,但大多數還是平足,有修足的起點和收刀尾點,有手抓迹,底上多無釉,但刷有釉漿渣湯,並且多有像作記號的白色釉點的大滴面,沒有明代的底那麽滑潤,比明代的足平。有的有紅褐色護胎釉。


 


98.元明瓶類區別


元代梅瓶口梯痕, 明代直形稍翻唇。


元代曲線器修長, 明代曲小輕不沈。


元代器根多外撇,明器直根鈷料純。


元代特殊玉壺春,少數底上薄釉尋。


胎薄雖輕卻墜手,看泡恰似鑒別魂。


注解


元代梅瓶口梯形而明代是唇口圓潤,胎部也少有梯形,元代瓶體曲線大,即大胸大腹,底沿外敞、外撇,明代直下,即使外敞也是明早期而且敞得不那麽大。明早期玉壺春有少量是元代青花紋飾釉的,要注意的是看泡和提重量。


 


99.元明清梅瓶對比


元代梅瓶嘴梯形,胸腹大來底兒小。


曲線誇大很分明,明代梅瓶唇口找。


器件曲線不分明,梅瓶清代梯形少。


深淺鈷料用珠明。


注解


元代梅瓶見胸大、正體曲線型強,底足小但器形下部外撇。元玉壺春脖大、明梅瓶口開始向唇口發展,器曲線度不強,一般是以粗細直線下來多,清代梅瓶明顯是圓口型,以唇口爲主,基本沒有梯形口。畫紋飾繁密,用珠明料多。


 


100.元青花器的特點


元代青花鈷料供,器大胎厚多體重。


色泛青白稱卵白,刻劃印堆貼鏤空。


植物人物層次美,主次分明紋飾正。


注解


元青花有灰青色國產料,也有蘇料、也有回青叫西域料的,器件大,厚重,白釉色泛青稱卵白,刻、劃、雕、印、堆、貼、鏤用了各種工藝,繪畫人物層次突出,主次分明紋飾很正統不花梢。但以蘇料青花瓷爲上品。



元明釉裏紅


101.元明釉裏紅特點


線繪線畫易飛紅,塗繪銅料一片紅。


拔白留白後抹銅,最易暈散釉裏紅。


注解


即:線繪易飛紅(即高溫揮發),産生斷線或線不清楚。塗繪一大片,拔白後塗。就是先塗繪後留出白地,再在白地上畫出紋飾爲拔白。線繪部分易飛紅,塗繪,抹繪部位易暈散。


 


102.注意畫工上的真僞


歷史發展有過程,筆黑釉料有不同。


一筆一畫要分析,畫風工藝各有情。


每個時代有不同,寫意動筆要分清。


人物山水花鳥驗。深淺工藝色料成。


記住關鍵和對比,眼觀腦析自從容。


注解


在漫長的陶瓷發展過程中用的筆、墨、釉、色料在每個時期都有它的特點和不同,一筆一畫,畫風,施釉工藝都有它的時代特點,如:是寫意,還是工筆?人物、山水、花鳥每個時期都不同,深淺釉色,這一切可以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


 


103.龍鳳圖注意事項


螭龍應龍和夔龍,爪子多少各不同。


立發披發須長短,腿上毛鰭朝代情。


鳳凰單雙尾幾條,頭冠立臥飛蒼穹。


注解


龍的畫法很多如:有三爪、四爪、五爪,有的帶毛,有的不帶毛等幾十種,但主要分三種,那就是螭龍、應龍、夔龍,在龍中有披發、立發,龍須也有長短,腿上的毛,背上的鰭都要看。在鳳中有鳳有凰,有單雙尾,頭冠也不一樣。這一切都有時代特徵,對斷代有參考價值。


 


104.元代釉裏紅說泡


釉裏紅瓷元泡雜,大亮稀少紅釉夾。


大小都有小密多,少有開片層次雜。


小泡貼胎幹又密,紅釉當中大泡查。


釉子灰紅閃青飛,看型看網底飾查。


常有紅泡和綠漬,元代工藝粗中答。


注解


元代釉裏紅釉中泡比較雜亂,釉泡大小中都有,大泡在紅釉中央,小泡是幹泡,在白地子中,釉開片多,泡上、中、下都有點雜亂,大泡亮而稀少,紅釉顯灰紅,白釉閃青,有飛紅,有的有綠痣和紅泡,元代工藝粗但胎卻滑潤,綠痣斑內常藏土沁(綠痣斑顯黑泛綠)。


 


105.元代明代釉裏紅看泡說泡


元代小泡密幹多,明代中泡亮的多。


元泡小像元青花,明泡確是比元多。


元泡多小都貼胎,元明分清條件多。


注解


元代釉裏紅像元青花幹泡小密多,大泡少而亮,明代泡比元多而亮,元泡小泡貼胎,像元青花那樣乾澀貼胎多,明泡中型泡不貼胎而亮,開小碎片、元開片大而少。



元代瓷器看泡胎專論


106.元代瓷器看泡胎專論


元泡比明乾澀硬,多見胎泡黃汙重。


元泡型像小米粒,元泡多密不群聚。


大泡零星亮晶晶,單個三兩不群遇。


注解


元代瓷比明的泡乾澀,瓷胎不如明代滑潤,元泡像小米粒,元泡多密但不成群,大泡零星單個和三兩出現,一般大泡不成群,胎面略發黃。


 


107.元泡簡句


元泡乾澀密無光,青釉偶亮大微光。


注解


元泡比較乾澀或乾澀的泡多,無光,偶爾有亮泡時光澤也不太亮。


 


108.釉裏紅用料及溫度産生的變化


釉裏紅來色灰紅, 釉下繪畫用的銅。


銅燒紅綠用溫控, 紅色釉器多用銅。


低溫燒綠高溫紅,不知溫度難燒成。


注解


釉裏紅瓷器是用氧化銅著色後燒制而成的。用三十倍數放大鏡可以看出問題,特別是老瓷的濃重線畫,塗繪部位是可以看出綠色或深綠色,老瓷釉裏紅的白色釉的部位元代及明初是蝦青色,由於用銅做色釉的原料,在過去對釉的厚薄和溫度掌握不標準(那時沒有測溫的溫度計),對釉裏紅的處理不均,又因用銅做釉時在紅和綠時燒制溫度只差6度左右,所以常出現泛綠的斑點。那時的技術釉裏紅非常均勻是不可能的。


 


109.釉裏紅瓷出現年代與繪畫方法


釉裏紅用銅燒造,釉下彩瓷要知道。


唐代出現元燒成,高溫還原銅紅造。


裝飾方法有三種,線繪拔白塗繪到。


有款多寫至正款,元代明初圖同套。


仔細可分元明器,斷代器形紋飾靠。


紋飾認證同青花,足粗地青底釉要。


清代仿品確很多,元明清朝斷代妙。


注解


釉裏紅在長沙窯發現,是唐代産品,到元代才成功,屬釉下彩高溫燒成,繪法有三種:線繪、拔白、塗繪。有款的在元代多書至正,13301339年元末順命帝的年號爲至正。明代早期的産品和紋飾是以元代延續而成,不易區別,要靠器形、紋飾區別。元明的釉裏紅紋飾和元明的青花是一樣的,可以借鑒,如:元代足粗而滑潤,有滴釉。清代也造了很多,但足修得好,要仔細辨別才行,潤度也好。


 


110.釉裏紅紋飾的窯變


瓷窯出彩常用銅,低溫出綠高溫紅。


釉厚釉薄影響色,紅釉底色米湯情。


注解


釉裏紅用銅在千度以內可以出紅綠色等色,高溫出紅色,過去不易控制,因沒有測溫設備,如:沒有溫度計ˇ。足有火石紅,有多數産品紅中泛灰。有的釉厚泛黑綠。常有紅釉器足口顯綠,也有米湯底的器件。釉裏紅非常均勻的要注意,假的多。


 


111.明代元代紋飾辨認


明代紋飾少於元,蓮瓣聯體環連環。


蕉葉梗空浪頭變,永宣蘇料器值錢。


元畫似蓮瓣塗分,永宣蓮瓣多相連。


宣德雙圈款遍身,永樂篆款無款傳。


注解


明代紋飾不像元代畫那麽多層,蓮瓣不是一瓣一畫,而是一瓣連一瓣,蕉葉也多畫空心梗,浪頭不那麽波濤兇猛線條畫的比較均,蝌蚪型水濤珠不明顯,元代的水珠畫的像蝌蚪,但蘇料在永宣時期比元代提的純,用繪塗工藝也比元成熟得多。永樂器多篆款,其他寫法很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璽迷 - 美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