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自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9a07e0100lco4.html


除了首3張圖片之外,其他後2組觀音圖片屬於個人擁有。


 


 


明清德化窯白釉暨何朝宗觀音瓷塑鑒別


 



觀音,是佛教藝術中一個爲人們熟悉的形象。明清時期,瓷塑是德化白釉瓷器中一種珍貴的産品。國內外一談起德化窯則與德化瓷塑人物聯繫在一起,在國際上被譽爲“東方藝術”的德化瓷觀音而深受歡迎。遠在宋代,德化瓷業已很發達,産品暢銷國外,瓷塑人物早在元代已很盛行,到了明代更有成就。此地的陶瓷燒制業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考查,在德化縣境發現的宋、元、明、清的窯址達180多處(轉載者注:至今全縣已發現古窯址237處),産品以青白釉爲主,造型單純簡潔,主要供外銷。這時的瓷塑,造型優美、胎質細膩、瓷體密貼,施釉均勻,光澤如絹,凝脂似玉,典雅可愛。在我國和世界瓷業史上獨樹一幟,被視爲“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那怕明知是晚清和民國初的仿品,也在所不惜。生於陶瓷産地的何朝宗,早年曾爲寺廟製作各種泥塑的神仙和佛像。他的瓷塑作品繼承了泥塑的傳統,結合瓷器材料的特性,形成了造型精美,釉色白中泛黃、柔嫩滋潤的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明代瓷塑家何朝宗雕塑的各種觀音佛像,儀態逼真,靜穆慈祥,莊重神妙;那遒勁圓潤、深淺得宜,富有節奏感的衣紋線條相當流暢,那多層次而又臨風飄拂的衣袂,顯得靜中有動,再加上象牙色的瓷質,瑩潤的白釉,體現了何朝宗瓷塑高度的藝術水平。何來,原名何朝宗,是明朝嘉靖、萬曆年間一位技藝超群的瓷塑專家。由於他塑的觀音,既是神,又是人們理想中善與美的化身,産生了極強的藝術魅力,他的作品在當時,日本及東南亞佛教國家對它格外喜愛,視爲珍壁,有“天下共寶”之譽。據所見文獻資料。據說,何氏當年所制佛像也就200件左右,而歐美各國博物館、藝術館及私人所收藏形神逼真的瓷雕佛像已逾2000餘件。現下市場上出售的德化窯瓷塑佛像不少,不少在佛像背部還蓋有“何朝宗”字樣的印鑒,但這些,絕大多數是仿品。




 


      福建省博物館有一件渡海觀音立像,編號2068,背有“何朝宗”的署款和“宣德”方章(附照片)。此件是否何氏所作,頗有異議,有“何朝宗”的作品,既便是仿品,也是件藝術水平相當高的作品”;也有本時代仿品說,也有“很可能是何朝宗的傑作”。一葉渡海觀音立像。頭柬三寶蓮花盤髻,戴風帽披肩長巾,袒胸結瓔珞,面龐豐腴略呈橢圓形,眼微瞌,巧鼻櫻嘴。背微佝,頸脖及上胸袒露,橫貫瓔珞串飾。身著廣袖通肩大衣,衣褶貼體,衣紋自兩肩向胸前下垂,胸腹部正中衣帶交結,雙手藏於袖內作左拱勢。圓肩修身,右部衣紋簡練豐滿,透露出肌體的彈性感,左側皺折叠起密集流暢,下著長裙曳地,衣裳下擺翻卷邊角起翹若迎風飄拂,赤足立於浪座上,正所謂疏可跑馬,密不透風,大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之勢。周下波濤洶湧浪花激蕩。人道是:“除非觀音離南海,何來大士現真身“。座底露胎,胎白細潤,人稱“糯米胎”,燒成後,胎骨堅潔厚重,通體施釉,色象牙白,釉純,瑩潤可愛。觀音造型優美,形象端莊,文靜慈祥,人物性格非常突出。那衣褶自然,似臨風飄拂的儀態,充分體現了作者高深的藝術造詣。觀音背有葫蘆形小篆“何朝宗”款及小篆“宣德”方章款。綜上所述,2068號渡海觀音似爲本時代仿品,但也是件稀有而優美的作品。


 


      何朝宗獨特的雕塑藝術風格和技法,爲德化瓷塑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獲得高度的國際聲譽,成爲我國歷史上著名瓷塑藝人,爲後人所尊崇。然而,何朝宗瓷塑觀音的真仿和年代問題,歷來爲諸家所關注。多數論著認定何朝宗塑觀音屬明代,但究竟屬明代何時呢?有認爲“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是德化瓷塑藝術發展高峰的時代,當時瓷塑藝人輩出,見諸于世界除何朝宗外,還有張壽山……等”。類此之見頗多。然則上述2068號觀音,其背篆書“何朝宗”及“宣德”年款,該如何認定呢?有說“宣德”款是否僞作?有的對此持待考之見;這是值得斟酌並加以探討的。“據日本人的記載:德化塑造的觀音、佛像的背面,往往有篆體“宣德,,二字和“何朝宗”……等印章”“何朝宗得意的作品,在背部加蓋篆體“何朝宗印”四方印,少數亦有採用何朝宗篆體葫蘆形印記的。此類作品大都模印數件,燒成後僅選取一、二件,餘皆帶模打碎。因此,後人難以找到他的雷同作品而得以倍加珍貴”以上論述與2068號觀音背面的款識可相印證;同時,確也說明“後人難以找到他的雷同作品”。


    


“據瞭解,何朝宗確爲德化隆泰後所村人,系明洪武(1368—1399)年間撥軍來德的後代,至今後所尚有何姓數家,他們擅長雕塑神仙佛像,尤其觀音、如來、達摩、羅漢最爲傑出”。“洪武”“距”“宣德”爲58—67年,在這期間何朝宗成功的塑造瓷觀音等塑像也是可能的。據景德鎮陶瓷館編著的《瓷都藝術家》載:德化元朝瓷佛像就很盛行。這對何朝宗瓷塑人物,尤其塑造觀音是有其客觀影響和基礎的。從瓷塑觀音的技法和風格特點看,2068號觀音的真仿和斷代問題是值得深究的。 


 


       故宮收藏的何朝宗的瓷塑有仙人、達摩等,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陶瓷館展出的那件瓷塑觀音。何朝宗塑造的這座觀音盤膝而坐,溫良嫻雅。柔潤流暢的衣紋線條,細膩刻劃的頭部、酥胸、手腳,象牙白的瓷質,以及奶油似的白釉,將觀音善良、正直、莊重的神態表現得維妙維肖。特別有趣的是,這座優美觀音的面部還明顯帶有一種男子的氣質。這是什麽原因呢?據佛經記載:觀音本是太子,名叫不煦,成佛後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右脅侍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據說他在普渡衆生”時,能作三十二種變化,其中女人僅是他的變像之一,因此,在我國唐、宋以前的早期佛教藝術之中,觀音一般都是按照男性塑造的。到元朝時,有一位姓管的貴族婦人刊印了一本《觀世音菩薩傳略》,說觀音是妙莊王的第三個女兒,名叫妙善,從小信佛,這才正式奠定了女性觀音的地位。觀音由男變女,目的是爲了擴大佛教宣傳,吸引女佛徒。“何來觀音”的男子氣質,正是上述變化留下的痕迹,同時也反映出何朝宗高超的瓷塑技巧和對神態細緻入微的表現能力。





     

總之,何朝宗塑瓷觀音的真僞及其年代問題,多數論著從其塑造技法、風格、造型以及釉色等等作了論證,並認爲是嘉靖、萬曆年間的作品,這是有所考據之說,無疑對探討何朝宗瓷塑人物的真相是有裨益的。然而,對2068號這一署有“何朝宗”及“宣德”款的觀音倘若是何朝宗“宣德”年間塑造說能成立,這將對何氏瓷塑人物的年代提供了依據。



 


 


   

    如何去鑒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瓷塑佛像一般均採用模制。傳統工藝的制模與現代工藝的制模其方式是不一樣的。1934年以後,出現了注漿一次成型的新工藝。而在明清時代,坯體脫模,一般被分解爲頭部、身體和底座三個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別切割成前後兩個片塊。由於是合模製作,一般高度在10釐米以上者,除頭、手等部件系合模後插入外,內底應是透空的,有明顯的連接痕迹。如發現內裏中空而底部封平或封平後又開小孔者,則必定是採用現代注漿工藝成型的仿品。真品用合模製作,模子的連接處,必然留有擠壓瓷泥調整的痕迹。明代藝人常用手捺,在內裏可見指捺痕迹。清代以後除手捺外又常可見以刀具推擠的痕迹。也有仿品爲掩蓋注漿之痕,在內裏過多塗泥,造成胎體過於厚重。而真品厚薄適中,內空適體。因此,佛像上手後,除注意其模接方式外,凡分量過輕或過重者,均要存疑。


 




  

由於古代燒制技術不如現代,特別是明代的作品在燒成後,常在作品的下部或背部留有一些窯裂之痕。因此,凡無窯裂又從頭到腳完美無缺者,即可存疑。有些仿品,故意製造假裂痕,則可從裂縫的自然與否和縫內有否流釉等方面去辨別。真裂裂口自然,而且縫內無釉。假裂則反之。
           
       很重要的一點是看胎釉。德化窯由於在坯胎的泥土工藝上有精淘細煉並經幾十年後再使用的優點,因此,胎質緻密,透光度十分良好,俗稱“糯米胎”。但,由於是人工淘洗,再精細,在放大鏡下也能見有微小顆粒。而現代淘洗使用機器研磨,瓷土呈粉末狀,因此,如遇胎質過分精細者,要慎重。明代德化窯白瓷的釉水系獨具特色的乳白釉。這種釉色,勻薄純淨,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對光照看,釉中隱現乳白或微透粉紅,後者尤其名貴,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中國白”之美稱。到了清代至民國初,因原料配比發生變化,釉色在白中微閃青色,但仍然是光潤明亮的。現代仿品的釉色常作乳黃或米黃,且滋潤度較差,沒有玉質感,仔細觀察,容易鑒別。


 
     
鑒別是否大師之作,不能僅據印鑒而定。德化明清瓷雕大師的印鑒有一定的制式,要熟悉不同大師印鑒的制式。而且,真正大師的印鑒常常反而顯得模糊不清,若遇特別制式的印鑒且十分清晰者,須小心對待。在胎釉、制法均驗證過之後,要特別考察作品的造型和神韻。明代大師的創作,人物比例非常準確,面相豐腴圓潤,神情生動如生,儀態慈祥善良,刀法圓熟流暢,衣褶處理飄逸如真,幾乎挑不出一處毛病;清代大師的瓷雕人物,上身稍顯瘦削修長,臉相上以長圓見多,五官神韻也較明代稍遜。衣褶綬帶的做法與明代也有不同,明代是貼身的,到了清代,則改爲懸空飄動,如行雲流水,應該說是一種發展創新之舉。仿品則最易在這些方面露出馬腳。除了胎釉和工藝製作外,造型和神韻是令仿製者造假時最爲感到頭痛之處。因此,凡遇附件插裝生硬,造型欠佳,儀態呆滯,韻味索然之品,十有八九系仿品無疑。




瓷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生産實踐的結果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我們偉大祖國對人類物質文明的一大貢獻。瓷塑(亦稱瓷雕)則是瓷器中別有特色的一朵藝術之花,是以模印、捏塑、雕刻等技法塑造的人物、動物或花卉的總稱。西晉時期越窯的瓷塑已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其動物形器皿的造型,頗有深沈巨集美的特點。唐宋時期的瓷塑藝術,隨著瓷器製造業的空前發達而更加繁榮了起來。但這時還主要是燒制各種各樣的動物和人物形瓷玩具,造型多寫意概括,形簡而富於雅趣。瓷塑藝術發展至明代,已進入了它完美的時期,而福建德化瓷塑最負盛名。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德化窯的瓷塑以它獨特的潔白如玉的質地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在我國瓷塑藝苑中獨樹一幟。並出現了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和陳偉等瓷塑大師,其中以何朝宗(1522—1573年)爲代表,他是明代馳名中外的瓷雕藝術大師。他生於德化縣潯中鄉隆泰村,它的家鄉蘊藏大量的優質瓷土,是德化古代著名的瓷鄉。何朝宗從小深受環境的熏陶,酷愛雕塑藝術,不但工於泥塑、木雕、石刻,而且更精於瓷塑。他根據瓷塑藝術的特性,使各種雕塑藝術技法之長和優質的瓷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開創精雕細刻和造型精巧優美、人物形神兼備、衣紋深秀流暢、線條瀟灑洗練,有成獨樹一格的‘何派’藝術。”他善於瓷塑佛像,如觀音、如來、達摩、羅漢等,每件作品無不形態逼真,格調高雅。特別是他雕塑的觀音,造型工巧,儀態宛然俏麗,堪稱工絕一時,馳名中外,被稱爲“何來觀音”,享有“東方藝術”的精品,“天下共寶之”的盛譽。何氏和德化窯其他藝術大師的作品,歷來被國內外視爲珍寶。法、美、英、日和東南亞各國博物館都藏有他們的作品,國內許多省市的博物館、藝術館也都珍藏著他們的名作。



 

 


(二)  

何朝宗及其它名師雕塑的瓷觀音像,主要有渡海觀音、坐岩觀音、披式觀音和盤膝觀音等。現收藏於泉州市海外交通歷史博物館的德化窯瓷塑渡海觀音,原是清宮收藏的珍品,通高46釐米。髻上頂戴如意花冠,最上披一巾。豐腴端莊的容顔,顯露出安然慈祥的表情。雙眼低垂,正凝神靜思。雙唇緊閉,嘴角微微上翹,浮現出一絲若隱若現的笑意。著袒領寬抽衣,酥胸裸露,胸前飾一串珠飾。雙手藏於袖中,作左拱勢。赤足立於蓮花上,衣紋簡練,深秀流暢,有飛揚之勢。足下浪花浮起,觀音神態自若,儼然有騰雲駕霧、飄然渡海之勢。像背後蓋有“何朝宗印”四字小方印。  

廣東省博物館藏的一件德化瓷塑坐岩觀音,高22.5釐米。頭梳高髻,面容清秀,雙目微合,裸胸廣袖,肩披帛,胸前飾寶相花。右腿半蹲,左腿後曲,手腕帶鐲,右手心向下,自然垂放右膝上,左手握書,輕鬆地疊於右手上。赤足坐於岩石上。岩石雕塑得十分工細,突出了太湖石漏、瘦、透的特點,和觀音清秀的儀錶、簡練深凹的衣紋相增益。背後有葫蘆形陰文篆書“何朝宗”三字印記。  



 




 




河南省新鄉市博物館藏的一件德化瓷塑坐式觀音像,通高24.5釐米,上身稍向前傾斜,人物造型比例勻稱。臉龐較爲豐滿,頭梳雙層高髻,上層盤成螺形,下層梳成花瓣狀,螺髻中間插一龍首發簪,發絲根根具現,極爲真實而自然。五官清秀細膩,廣額彎眉,眉間有一毫相,鳳眼微啓,唇角深凹,顯得飽滿秀美。著袒胸廣袖上衣,飾披肩,下穿裙,衣褶層次明快清晰,自然舒卷,顯得流暢飄拂。胸前佩飾荷花瓔珞,荷花上下點綴幾顆圓珠。蹲坐於圓形坐墊上,右手心向下置於右膝上,左手心向上自然疊於右手上。坐墊內壁刻有“天啓年”款,觀音的背部有一長方形印記,可惜字迹模糊辨認不清。明代“天啓年”(1621—1627年)僅有七年的時間,從其高超的雕塑技法分析,應屬於著名雕塑藝術家的作品,且有明確的紀年題記,這尊觀音像的價值顯得尤其重要。  

王子雲先生在他的《中國古代雕塑百圖》一書中,還介紹了一件流落國外的德化瓷塑披式觀音。這尊觀音亦稱“白衣觀音”或“白衣大士”,據佛經記載,觀音菩薩法力無邊,她經常變幻不同的法相,穿戴不同的服飾,作出不同的姿態,有所謂“三十三觀音”之別。白衣觀音是其中之一,是明代常見的觀音形象,仇英的女兒也曾畫有“白衣大士”傳於後世。流落國外的這尊觀音,身披白衣,盤膝坐在岩石上。高髻上插雲頭飾,裸胸處帶圓珠組成的項鏈,把面龐烘托得越發秀潤嫺靜。上身略傾向左方,頭微俯,閉目凝思,在那低垂的眼瞼背後,藏著一雙聰慧而慈祥的眼睛。他左肘撐著岩石,雙臂相抱,使身軀微微扭動,産生了靜中有動的藝術效果,誠屬巧思匠心。  






(三)  

明代瓷塑觀音,皆屬精雕細刻、工巧逼真的藝術珍品。藝術匠師們成功地運用捏、塑、雕刻、鏤、推、接、修等各種藝術技法,並成功地掌握了瓷塑造型與瓷釉功能相結合,裝窯與高溫烘燒相結合的經驗。他們所使用的工具多爲竹制,使用竹制工具既不會産生因鐵銹沾染泥料造成的鐵斑點,使其更潔白無瑕,又可得心應手地進行雕刻、切削和推光,使作品面顔清秀,衣紋深透,輪廓組成也無不完美。  

從現存的明代德化瓷塑觀音像分析,當時流行陶模印製。其製作工藝程序十分考究,可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


1、雕塑匠師先進行構思設計,必要時可先繪出畫稿。


2、根據設計要求用泥土塑出觀音主體,修整完備後再根據利於坯體脫模的需要,將主體分解切成部件,再以粘土各貼塑出模範,修整後入窯燒成陶模。


3、把瓷塑泥料放在模中,用手推壓均勻,除去多餘的瓷塑泥料,待稍幹後進行脫模,然後將脫模後的部件進行修整。瓷塑觀音所用的泥料應經充分陳腐,進行多次打練,排除泥中的氣體,增加其結構的緊密度,防止焙燒過程中産生的變形、開裂等缺陷。


4、把分塑的部件粘接成整體後,先對細部進行精雕細刻,再進行擦水,推光和接上手工捏塑的手指、花飾、串珠等。至於頭部的雕塑,有的是和軀體一起模塑,有的是頭和軀幹分塑,然後上下粘接而成。新鄉市博物館藏的一件瓷塑觀音,從座墊底部向內上方窺視,可以清楚地看到頭與脖頸連接處有明顯的粘接痕迹,證明此尊觀音就是頭和身軀分塑的。


5、通過遠、近、正、側、上、下等不同角度的觀察,對整體與局部進行比較衡量,感到作品的體積、輪廓、細部以及神情等都達到了有機的統一,然後通體施白釉,入窯一次燒成。  

在整個雕塑製作過程中,其捏塑、刻劃和推光等技巧,又可根據各種不同的需要和作者個人不同的審美情趣進行不同的藝術處理。也正是這種藝術深度的發揮,明代的幾位瓷塑藝術大師都形成了他們各自的風格特點:有的追求造型清秀柔潤,線條圓和灑脫,給人一種蓬勃向上的藝術感受;有的則講求工整均稱,造型精巧美觀,裝飾細巧逼真,表現了華麗活練的特色,被譽爲德化瓷塑祖師的何朝宗,意在人物形神兼備,線條洗練流暢,宛如行雲流水,首創揉石刻、木雕、泥塑藝術爲一體的風格。  




德化窯瓷塑除造型優美外,它的胎質和釉料都是用優質的原料製成。德化白瓷觀音用氧化矽含量較高的瓷土制坯胎,瓷土內氧化鉀台量高達百分之九,燒成後玻璃相較強。因此,它的胎體滑膩緻密,潔白如玉,敲聲如磬,透光度極其良好。德化白釉爲純白釉,它的化學組成與其他地區的白釉有明顯的差別,其氧化鐵含量很低,而氧化鈦含量特別高,焙燒時又採用中性氣氛。所以德化窯白瓷釉色格外純淨,釉面晶瑩,光澤如鏡,乳白如象牙、奶油,美如凝脂凍玉。在國際上有“中國白”、“豬油白”、“象牙白”、“鵝絨白”之稱。欣賞德化窯瓷塑觀音像,能給人們以牙雕玉琢和聖潔的美感,在光線映照透視下,白釉中又隱現粉紅或乳白,更顯得珠光寶氣,神韻天成。  


 




 


(四)  

明代瓷塑觀音像特點非常明顯,這就是她的世俗化、性格化和美女化,這是一個時代藝術的昇華和凝聚。幾百年前的瓷塑觀音像,至今仍洋溢著感人的藝術魅力。通過這些時代特徵,我們可以窺見到明代社會的審美風尚和人們對美化生活而從事的藝術追求。  

關於佛像世俗化的問題,從東漢、三國、西晉中國佛教造像始,就一直是在某種程度上與現實生活相聯繫。雲岡北魏大佛、龍門唐代奉先寺盧舍那大佛都是當時最高統治者的寫照,敦煌唐代的泥塑菩薩和各地佛窟的石雕菩薩,均身材豐滿,面容華貴,證明她們都是以當時的女性爲範本的。但這些佛像都還是表現神的形象和神的氣質,不論是它美的造型還是蘊藏在造像身上的審美理想,都是爲其宗教內容服務的。而大同華嚴寺遼代泥塑菩薩、四川大足石窟宋代數珠觀音和景德鎮窯元代青白瓷觀音,不但忠實地描寫了當時美貌女性的特徵,而且盡情地歌頌了大家閨秀風雅的儀錶。佛像雕塑藝術不再受佛經的束縛,而是用佛教藝術的形式表現社會現實生活的內容。 





明代已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中外貿易的繁榮,資本主義因素開始發展。一切造型藝術的審美趣味受商品生産和市場價值的制約,加之社會上世俗人情生活風尚的普及,追求的是人物精神狀態的表現和細膩小巧而又富於自然溫情的形式。大型的雕塑造像也就因缺乏感人的力量而趨於停滯,並逐漸衰落了下去。而具有商品價值的可供人玩賞的小型工藝雕塑廣泛流行了起來。“這是又一個廣闊的物件世界,但已不是漢代藝術中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蠻勇力量的凱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無奇卻五花八門、多彩多姿的社會風習圖畫。”這種極其精細靈美、巧奪天工的工藝雕塑品成爲了時代藝術的寵兒。


名家輩出,就全國範圍來說,也出現了許多各類工藝品的生産中心,如蘇州、揚州的琢玉,浙江的青田石雕,福建的壽山石雕,嘉定的竹刻,廣州的象牙雕刻等,各具有地方特色和不同的流派風格,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在這個工藝美術雕塑的百花園中,德化瓷塑以它質地無瑕、釉色潔白、造型精美而被譽爲“東方藝術”,其作品也就冠壓群芳,名噪一時了。明代瓷塑觀音像雖然常被供在家庭的佛龕中,但由於宗教性日益淡薄,欣賞性日益增強,已變成了一種具有極高審美價值的陳設品,再不是受神權思想的支配,幻想解除苦難,超脫凡塵,而是賦予她健康的情操和人生美的涵義。泉州市海交館珍藏的渡海觀音,造型風韻多姿,猶如明代仕女畫的工筆白描。表情平靜安然,雙目眯起,心有所思,雙唇緊閉,嘴角上浮現出一絲甜蜜的笑意,使人感到真有那麽一顆誠摯溫柔的心在跳動。她又是那樣富有人的表情,可隨著你的情緒而作出相應的反映。你如果失意悲哀,她的表情像是傷感,從她深沈的眼瞼下透射出憐憫的心情;你如果是心悅意爽,她的表情又像是興奮,甜滋滋的笑意中洋溢著和你同樣的快樂。這種豐富的美感享受,只有在這種世俗化了的女性塑像中才能自由地領略出來。  




 


     與此同時,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造型藝術,也在人文主義思想指導下,向封建的神權和宗教迷信發動了猛烈的衝擊。人文主義主張思想自由和人性的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不是神而是人主宰著宇宙。這個時期最初的人物造型藝術和我國宋、元時期的菩薩、羅漢的造型類似,只是在宗教的合法外衣下注入世俗的內容。後來則發展到借宗教題材來謳歌人的解放,抒發人的個性,也和我國明代瓷塑觀音像一樣,邁進了世俗天地,大膽地肯定人生,肯定自然和性愛,出現了許多傑出的繪畫,雕塑作品。馬薩喬(1401—1428年)的《失樂園》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幅裸體畫,畫面中心人物亞當和夏娃裸著身體,正離開樂園的大門,向人世間走去,圖的上部是逐人的天使和拱門。


     原來是神的亞當和夏娃,現在已經走出了禁固他們的樂園,進入了一個自由而更有生機的凡世天地。威尼斯畫家喬爾喬內的《沈睡的維納斯》,雖畫的是愛和美的女神,但在審美形象上是繼承了古希臘維納斯恬靜自然的風姿雅韻,描繪的是俏麗高潔的女性裸體形象。它們和我國世俗人性化了的觀音像東西映輝,標誌著人類思想的解放,體現了人體美的心靈和對淨化美的追求。  

塑造人物要有自己的性格,這是明代藝術美學的一個特點。因爲“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造成藝術的美。”繪畫以“自然傳神。傳神者必以形”爲指導思想。明代小說美學家也都十分重視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別是《水滸傳》中對108人的性格的描寫,皆“咄咄逼真,令人絕倒”。明萬曆年間的小說美學家葉晝評論說:“《水滸傳》文字極妙千古,全在同而不同處有辨。如魯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劉唐等衆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畫來各有派頭,各有光景,各有家數,各有身分,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讀去自有分辨,不必見其姓名,一睹事實,就知某人某人也。” 



明代瓷塑觀音像的感人之處,也在於它的性格典型化。德化窯瓷塑藝術師雖然採用陶模印製法,一個陶模可印製多件觀音胎體,但經過他們精細的雕刻、擦水、推光等工藝後,會使同模胎體産生出不同的神情和動勢,達到多層次的藝術效果。如何朝宗的瓷塑藝術創作就非常嚴肅認真,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他的許多佳話。他在創作過程中,經常徵求別人的意見,反復加以修飾,只有達到精益求精,性格突出的程度,他才蓋印於後,以志識別,稍不如意,即當場打碎作廢。其他藝術師們也都堅持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所以他們留下來的每一件作品都非常精萃,都有其鮮明的性格特點。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件何朝宗雕塑的盤膝觀音,她雙手抱膝,閉目凝神,顯得含蓄溫良,表現的是安寧而又平衡女性的理智;廣東省博物館珍藏的一件瓷塑觀音,手持書卷,坐勢端莊,溫柔大方,充分顯露了閨門小姐識書達禮、斯文雅靜的精神風度;王子雲先生介紹的已經流落國外的一件瓷塑觀音,以她多韻優美的姿態、典雅微妙的神情,藝術地昇華出了東方溫柔的母愛和婦女賢淑聖潔的德操;而福建泉州市海交館珍藏的瓷塑渡海觀音,則是體態萬方,神志飄逸而曠達,在深廣的“渡海”意境中,顯得超然出俗,隱現出了封建社會女性渴求解放的思想。  





明代瓷塑觀音像感人的藝術魅力,還表現在她們不僅是世俗化了的女性,而且塑造的是中國封建時代美女的形象,這可能是受到當時“意在形”繪畫美學的影響。固爲“藝術品一定要美,要能通過它的美、有趣,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來表現其包含的意義。如果藝術品不美,人家就不要看。我們的美,不是一般的好看。不是外表的漂亮,它要有更廣闊的意義。小型的作品更需要有趣,要既有趣又有意義;既有意義又有美的造型。”瓷塑觀音像均身材勻稱,婀娜多姿;一束高高的髮髻、鴨蛋形臉、櫻桃小口,一彎細眉,窄長的秀眼,挺直的鼻子,削肩細腰,十指纖纖,捲曲適宜。和仕女畫“寫美人不貴工致嬌豔,貴在於淡雅清秀,望之有幽嫻貞靜之態”的要求完全一致。說明這時的女性雕塑藝術已完全與“美人圖”成爲同義詞。  

瓷塑觀音像宛如一幅白描,具有強烈的繪畫藝術感,面部五官表情,充盈著女性的溫柔、美麗和永恒的青春。衣紋塑造尤見匠心,線條飄舉,深秀柔化了的輪廓線,依靠光影可産生富有韻律感的欣賞面,造成一種細膩、纖巧的形式美。在這種優美線條旋律之下,透露出美女們充滿生命活力的軀體,使人看去,好象在柔軟的衣裙之下,是正在隨著呼吸微微起伏的富有彈性的活的身體,人們竟忘記了她們原來的用無生命的瓷土做成的。  


 





美人造型藝術“由於它的美,可以喚起種種不同的意象,有時象一朵花;體態的婀娜仿佛花莖,乳房和面容的微笑,發絲的輝煌,宛如花萼的吐放;有時象柔軟的長春藤,勁健的搖擺的小樹。”  

“有時又象一座花瓶。……上身細,臂部寬,象一個輪廓精美的瓶,蘊藏著未來的生命壺。”  

流落國外的披式觀音坐像,雙臂相抱,盤膝而坐,顯得自然均衡。面龐豐雅秀潤,五官玲妙多情。她十分聰慧安詳,“象一位年輕慈愛的母親,在經過一天操勞,哄睡了嬰兒之後,恬靜地倚在床邊打盹,嘴角含著甜意和警覺,她還不敢熟睡,隨時在注意孩子有什麽輕微的響動。那敞開的胸襟,似乎也隨時都在預備滿足還不知饜飽的小生命。看上去,她的性情溫柔,品格賢淑,心地善良,德操聖潔。她是中國古代婦女的美的典型。”。  

廣東省博物館珍藏的持書坐岩觀音,正處貞潔的妙齡青春時期,俊秀的面顔上,透露出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手持書卷,好象在覓句吟誦,謳歌人生的快樂。她妙姿協調的高坐,真“象一個輪廓精美的瓶,蘊藏著未來生命的壺。”古代塞浦路斯有這樣一個傳說;雕刻家皮格馬里翁,用大理石雕刻加拉蒂的全身像。在工作過程中,他傾注了全部感情於這位元海中女仙身上,並逐漸地愛上了這位女神,當他鑿完最後一鑿時,這個美麗的雕像竟然活了,和他結成了終生伴侶。一尊美麗的塑像,雕塑家不知要傾注多少心血和感情,當我們欣賞明代瓷塑觀音像時,也無不爲她們高尚的美所感動,也會産生愛慕的激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璽迷 - 美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