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鑒定一件紫砂壺的優劣,古今中外許多收藏家心裏都有自己的標準。作爲文字付諸於紙面,前人雖有片言隻語,但系統理論卻不多見。因爲各家自有各家言,標準也就不僅相相同。但能達成共識的,不外乎兩個標準:一是藝術標準,二是功用標準。








一、前人對紫砂壺的評價




  “茗壺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這是明代文學家李漁對紫砂壺的總評價。


  爲什麽宜興的紫砂壺好?這可從兩個方面來說明。一方面,它是藝術品,形制優美,顔色古雅,可以“直齊商彜周鼎而毫無愧色”(見張岱《夢憶》)。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別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明人文震亨說:“茶壺以砂者爲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許次紓也說:“以精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文震亨《長物志》,許次紓《茶箋》紫砂壺還有一種特點,就是使用越久,器身色澤越發光潤,沏出來的茶葉也越發醇鬱芳馨。《陽羨茗壺系》說:“壺經久用,滌拭口加,自發暗然之光,人可見鑒。”在林古度《陶寶肖像歌》裏也有“九且色澤生光明”的詩句。這種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特點,使紫砂壺的身價“貴重如珩璜”,甚至於超過珠玉之上。


  清人汪文柏贈給當時紫砂壺名家陳鴻遠的一首《陶器行》詩裏,有“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上”的贊句,可見宜興紫砂的身價是非常高的。究竟值多少錢呢?明人周澍《台陽百詠注》裏說:“供春小壺一具,用之數年,則值金一笏。”到了清代康熙年間,也是“一具尚值三千緡”。(陳其年《贈高澹人詩》,見《陽羨名陶錄》可見名家出品價格尤高。再往後,則凡是明代名家所制的紫砂壺,不僅“價埒金玉”,而且“已爲四方好事者收藏殆盡”。(吳梅鼎(陽羨茗壺賦》)不僅如此,甚至一些殘破的紫砂壺,也有人願意出價收購。周伯高就是這樣的人。他說:“供春、大彬諸名壺,價高不易辨。予但別其真,而旁搜殘缺於好事家,用自怡悅。”(吳騫《陽羨名陶錄》)


  

   紫砂壺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近。文人玩壺,視爲“雅趣”,參與其事,成爲“風雅之舉”。他們對紫砂壺的評價是:“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樸訥如仁人,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脫俗如衲子。”
(奧玄寶《茗壺圖錄》紫砂壺與當時名震宮廷的景德鎮瓷器是截然不同的感覺,因而它博得古今中外文人的“深愛篤好”。


  


二、如何進入欣賞紫砂壺之門


  欣賞紫砂壺必須從愛壺、玩壺入門,在使用、玩賞中,瞭解什麽是正宗紫砂,紫砂泥原料的性能,化學成分、分子結構、吸水率、透性性、紫砂壺泡茶、注茗的功能,壺的構造、藝術風格,名人、名作、歷史沿革、流派等等,並逐步確立自己的收藏風格。欣賞紫砂壺,亦淺亦深亦玄亦神,關鍵在於如何進入賞壺之門。


  宜興紫砂壺歷來分四個檔次:實用品(大陸産品)、工藝品(細貨)、特藝品(名人的作品)及藝術品(富於藝術生命之作)。實用品的特點是每個歷史時期投入的製作人員最多,製作技藝差,日産量高,品種單一,這項産品歷來不入賞壺之列(歷史上也有專做大陸産品而獨具功力的高手,應屬例外)。工藝品出於良工巧手,其作品一般來說制工精良,但出於歷史或文化因素,藝術素質,他們的作品大多爲模仿傳統造型,或創作一些符合初步紫砂愛好者喜愛的造型。再上一個層次就是名人産品,稱之爲特藝品。名人當然是在同行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名人少,作品亦少,它總是賞壺,藏壺者渴求的物件。藝術品,粗略說,並非就製作技術精湛、功能獨具、材質貴重等而言,而是根據作者的文化藝術素養的高下,在紫砂這個傳統工藝中注入藝術生命的多少來判定的。


  不富收藏就無賞壺可言。收藏應該各有所好,不必強求多種多、全、精、專,在收藏中可以學會欣賞,在欣賞中學會收藏。


  


三、鑒賞紫砂壺的基本知識


  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內涵,必須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結構,精湛的製作技巧和優良的使用的功能。所謂形象結構,是指壺的嘴、扳、蓋、紐、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精湛的技藝,是評審壺藝優劣的準則。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壺扳的便於執握,壺的周圓合縫,壺嘴的出水流暢。同時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



  如果抽象地講紫砂壺的審美,可以總結爲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會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壺藝所內涵的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這裏又要區分理和趣兩個方面。若壺藝愛好者偏于理,斤斤計較於壺的容積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蓋的宜盎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側重於從沏茶茗飲的方面爲出發點,那就只知理而無趣。一種藝術的欣賞應該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壺嘴是曲是直,蓋子是盎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産生情感,怡養心靈,百玩不厭。所以觀賞一件新的造型,應該在領悟到美的本質以後才始加以評點。從這樣的審美態度作出發點,才能贏得愛好砂藝者的共鳴。當然,作爲一件實用工藝美術品,它的適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適感可以愉悅身心,引起和諧的興致。因此,也就是依據飲茶的習慣、風俗,有選擇地考慮壺體的容量,壺嘴的出水流暢,壺把的端拿省力舒適等等。這些都是必須作具體範圍的內容來考慮的。




  當今,鑒定宜興紫砂壺優劣的標準歸納起來,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個字屬藝術標準,後一字爲功用標準,分述如下:


  一是“泥”:紫砂壺得名於世,固然與它的製作分不開,但根本的原因,是其製作材料紫砂泥的優越。近代許多陶瓷專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時,均說起其爲含有氧化鐵的成份,其實含有氧化鐵的泥,全國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別處就産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這說明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含有氧化鐵,而在紫砂的“砂”。根據現代科學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結構確有與其他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樣的紫砂泥,其結構也不盡相同,有著細微的差別。這樣,由於原材料不同,帶來功能效用及給人的官能感受也不盡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則質優,不然則質差;官能感受好的則質優,反之則質差。所以評價一把紫砂壺的優劣,首先是泥的優劣。


  泥色的變化,只給人帶來視覺官感的不同,與功用、手感無濟。而紫砂壺是實用功能很強的藝術品,尤其由於使用的習慣,紫砂壺需要不斷摸索,讓手感舒服,達到心理愉悅的目的。所以紫砂質表的感覺比泥色更重要。紫砂與其他陶泥相比,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是手感不同。一個熟悉紫砂的人,閉著眼睛也能區別紫砂與非紫砂,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摸玻璃質器物——黏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細而不膩,十分舒服。所以評價一把紫砂壺。壺質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近年來時行的鋪砂壺,正是強調這種質表手感的産物。


  

二是“形”:紫砂壺之形,是存世各類器皿中最豐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讚譽。如何評價這些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爲藝術的社會功能即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種各樣的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大度的愛大度,清秀的愛清秀,古拙的愛古拙,喜玩的愛趣味,人各有愛,不能強求。從筆者的角度出發,認爲古拙爲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爲紫砂壺屬整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應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趣世脫俗”,而古拙正與這種氣氛最爲融洽,所以古拙爲最佳。


  許多制壺藝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結果是“東施效顰”,反而把自己的可愛之處丟掉了。有知道,藝術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養之結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歷史上遺留下來許多傳統造型的紫砂壺,例如石桃、井欄、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經過年代的沖刷,遺留下的僅存的優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閃爍發光。現在許多藝人在臨摹,也是一人一個樣,各不相同。譬如石銚壺,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一百多種,原因就是古今的藝人們,都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進去了他們的作品之中。


  說起“形”,人們常把它與紫砂壺藝的流派相並提,認爲紫砂壺流派分“筋囊”、“花貨”、“光貨”等,其實,這是極無分析的辦法。道理很簡單,就如戲劇表演家的流派分類,不能以他演什麽戲而定,而應以他在戲劇表演中追求趣味。藝術家在他們的藝術生涯中,一旦藝術成熟,必然形成他的個人風格,幾個相差無幾的個人風格湊在一起,就成了流派。


  藝術講究的是感覺。一把紫砂壺造型的優劣,全憑個人的感覺,作壺的講“等樣”、“等勢”就是造型學講的“均衡”。講許多高深的理論,很可能越講越講不清。不是有句俗語:“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嗎?藝術上的感覺,全靠心聲的共鳴,心靈的理解,即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


  三是“工”:中國藝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劇的舞蹈動作,與國畫的大寫意,是屬於豪放之列;京劇唱段與國畫工筆,則屬於嚴謹之列;而紫砂壺成型技法,乃與京劇唱段、國畫工筆技法,有著同工異曲之妙,也是十分嚴謹的。


  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形體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壺成型過程中,必須交待的清清楚楚,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起筆落筆,轉彎曲折,抑揚頓挫,都必須交待清楚。面須光則光,須毛則毛;線,須直則直,須曲則曲;點,須方則方,須圓則圓,都不能有半點含糊。否則,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壺。


  按照紫砂壺成型工藝的特殊要求來說,壺嘴與壺把要絕對在一直線上,並且分量要均衡;壺口與壺蓋結合要嚴緊。這也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壺的款識。鑒賞紫砂壺的意思有兩層:一層意思是鑒別壺的作者是誰,或題詞鐫銘的作者是誰?另一層意思是欣賞題詞的內容、鐫刻的書畫、還有印款
(金石篆刻)


  紫砂壺的裝飾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國傳統藝術“詩、書、畫、印”四爲一體的顯著特點。所以,一把紫砂壺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製作工夫以外,還有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多方面,能給賞壺人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歷來,紫砂壺是按人定價,名家名壺身價百倍。在商品社會尤其顯得突出。這樣市場上就容易出現許多模仿名家之作,僞造的贋品屢見不鮮,選購名壺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所謂“功”是指壺的功能美。近年來,紫砂壺新品層出不窮,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壺人講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視功能美的現象,隨處可見。尤其是有些制壺人自己不飲茶,所以對飲壺習慣知之甚少,這也直接影響了紫砂壺功能的發揮,有的壺甚至會出現“中看不中用”的情況。


  其實,紫砂壺與別的藝術品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是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品,它的“藝”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義,“藝”亦不復存在。所以,千萬不能忽視壺的功能美。


  紫砂壺的功能美主要表現在:()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緊;()出水流暢。按目前我國南方人(包括港臺)的飲茶習慣一般二至五人會飲,宜採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爲最佳。其容量剛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勞,所以稱“一手壺”。


 

 紫砂壺的高矮各有用處。高壺口小,宜泡紅茶;矮壺口大,宜泡綠茶,但又必須適度,過高則茶失味,過矮則茶易從口蓋溢出,使風景大刹。刹風景的還有壺嘴出水不暢,幾粒很小的珠壺,到得壺中,均變成大葉,易把出口賭住,現時作壺已根據飲茶人習慣把壺嘴改成獨口,使流水明顯比以前通暢。



  要求壺的口蓋嚴謹,能使沖壺水落於茶海而不致落入壺內,看來似乎與功能美關係不大實際是爲講究衛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種種,都屬功用標準。


  


四、紫砂壺的選用與收藏


  選用紫砂壺若以名爲貴或以稀爲貴,那是古董收藏家的事。一般選壺,不必過分講究,只要是把好的紫砂壺,用以泡茶,善於蘊味育香;使用經久,越發光潤古雅,就會給你的生活帶來藝術享受和無窮樂趣。


  選壺要領:(1)購置新壺,壺的造型與外觀要美,只要自己看得舒服滿意,未必要隨和流行的模樣。(2)壺的質地,胎骨要堅,色澤要潤。選用新壺,可先輕拔壺蓋,以音響鏗鏘輕揚、壺聲聽來悅耳者爲佳。(3)壺中之味,應注意聞聞。一般新壺可能會略帶土味,但可選用。若帶火燒味、油味或人工著色味的則不可取。(4)壺的精密度即壺蓋與壺身的緊密程度要好,否則茶香易散,不能蘊味。測定方法是注水入壺試驗,手壓氣孔或流口,再傾壺,涓滴不出或壺蓋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5)壺的出水效果跟“流”的設計最有關係。傾壺倒水,能使壺中滾水不存者爲佳。出水水束的“集束段”長短也可比較,長者爲佳。(6)壺把的力點應接近壺身受水時的重心,注水入壺約四分之三,然後慢慢傾壺倒水,順手者則佳,反之則不佳。(7)壺的特性與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則適用性更佳。砂壺泡茶,一般是壺音頻率較高者,適宜配泡重香氣的茶葉,如清茶;壺音稍低者較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烏龍、鐵觀音。




  養壺要領:(1)新壺新泡,先要決定此壺將用以配泡哪種茶?譬如是重香氣的茶還是重滋味的茶,如果講究的話,都就有專門備泡的茶。(2)使用新壺,應先用茶湯煮一番,一則除去土味,也可使壺接受滋養。方法是用乾淨鍋器盛水,用小火如勢煮壺,到水將滾未滾時,再將茶葉放入鍋中同煮。等滾沸後撈了出茶渣,再稍待些時候取出新壺置於乾燥且無異味處自然陰乾後,方可使用。(3)舊壺重泡。每次泡完茶後,將茶渣倒掉,並用熱水滌去殘湯,以保持清潔,合乎衛生。(4)注意“壺裏茶山”。有人泡茶,只除茶渣,而往往將茶湯留在壺裏陰乾,日久累積茶山,如維護不當,易生異味。所以在泡用前更應以滾沸的開水沖燙一番。(5)把茶渣擺存在壺裏來養壺的方式絕不可取。一方面茶渣悶在壺裏易有酸餿異味,有害於壺;另一方面紫砂壺可吸附熱香茶味,殘渣剩味實也無益於壺。(6)壺應經常擦拭,並用手不斷撫摸,不僅手感舒服,且能煥發出紫砂陶質本身的光澤,渾樸潤雅,耐人尋味。(7)清洗壺的表面時,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後再用乾淨的細棉布或其他較柔細的布擦拭,然後放於乾燥通風且無異味之處陰乾。久而久之,自會與這把壺發生感情。





  名壺收藏:目前,在港、台和東南亞一帶,紫砂壺已和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聯繫在一起,成爲客觀存在人青睞的國粹。收藏名壺成了人們精神享受的一種樂趣。許多人競相高價收購珍藏,猶如五十年前的上海一樣出現“一兩紫砂,一兩黃金”的身價。大陸改革開放,爲臺灣、香港以及日本和一些東南亞國家的華裔嗜茶者,提供了尋覓他們夢寐已求的製作精巧的紫砂壺的大好機遇。




紫砂壺的評價鑒賞與收藏


資訊來源:東南網



文章本是純文字, 加插網路上的紫砂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璽迷 - 美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