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爐鈞釉始于雍正時期,因低溫爐內燒成仿宋鈞釉而得名。爐鈞釉是清代單色釉中格調極高的品種。



爐鈞,是在紫砂胎上施滿釉的手法,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形成十分美麗獨特的肌理。較深者稱為天藍,較淡者稱為天青



收藏家對於天藍的爐鈞較為喜愛,其製作的技巧甚高。爐鈞和一般陶瓷釉不同,是典型的二液相分釉,懸浮著無數圓球狀小顆粒,也偶爾有蚯蚓走泥紋。宜興窯爐鈞釉茶壺用氧化氣氛燒成,並非像宋均用還原氣氛。



爐鈞釉傳器多為瓷器,根據釉面發色及流淌感可以判斷,雍正制器釉面流淌感較大,發色較淺。而到了乾隆,釉面流淌雖不及雍正,但其釉中窯變紋顏色泛藍,外表豔麗華美。 此件爐鈞釉紫泥圓壺將紫砂與爐鈞釉巧妙融合在了一起,以紫砂為胎,上施爐鈞。其釉面發色及流淌流淌自然順暢。



目前存世的爐鈞釉紫砂器多以方器為主,主要代表為爐鈞釉漢方壺,圓形器較少,而此器除為少見的圓形制器外,更融入了高超的製作技藝。




為了寫這篇文章, 我又拿出來把玩。


先在壺內盛裝四分之三的水,單手提起,臨摹倒水姿勢。其量感沒有過重,也感覺執壺間,手指與壺把的施力位置非常舒適。最後再試了試出水和斷水,出水剛勁有力,弧線流暢,水束圓潤不打麻花。手一按頂上的氣孔, 馬上斷水滴水不流,即傾即止,簡潔俐落,不流口水,並且傾壺之後,壺內不留殘水。手工藝是非常頂級。




二彎嘴,獨孔。

一般的說法, 清以前是獨孔。 而網孔是從民國開始才在小壺出現的,在這之前也只有在大壺出現過。文革時由於日本人大量定購網孔紫砂壺,才開始被廣泛採納、推廣,它的優點是出水好、不塞孔。






爐均釉紫泥鼓腹紫砂壺,底款“邵茂林”。


邵茂林:清乾隆年間宜興川埠邵氏宗族制壺世家,壺藝名聲卓著,形制古樸典雅,技藝純熟,壺的結構權衡比例十分規範,邵氏兄弟皆列名家之譜,俗稱“邵家壺”。





老紫泥料,因年久已有鐵質析出,整器老相非常自然明顯,包漿厚重,壺的結構權衡比例十分規範,器型規整有神韻。

邵茂林的紫砂壺流傳下來很少, 所以無法對比是否邵茂林的真品


現斷為:清代老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璽迷 - 美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